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8.22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傍晚、太陽將落的時候。如:「日暮」。唐.杜甫〈石壕吏〉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人。」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前可以張網捕雀(羅:張網捕)。形容賓客稀少、交往的朋友很少,門庭冷落。也比喻生意清淡。[例]受景氣不佳的影響,很多商店都門可羅雀。
結草銜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草銜環」係由「結草」及「銜環」二語組合而成。 「結草」一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
投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飛龍全傳》第三六回:「縱使大膽上前,又恐投鼠忌器,既不能把行凶之人獲請功,反使自家元帥誤被傷了性命。」
撲朔迷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樂府.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釋義 撲朔︰跳躍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的樣子。 3.用法 本意謂兩兔並走,雌雄莫辨。今用以形容事情錯綜複雜,難以辨認清楚。 4.義近.義反 義近 難以摸、盤根錯節、混混沌沌 義反 一目了然、涇渭分明 5.例句 偵探已從撲朔迷離的案情中,找到最關鍵的環節,破解這個難題。
星羅棋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震震爚爚,雷奔電激,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注解〕 (1) 罘罔:捕鳥獸的網。分別言之,則罘(ㄈㄨˊ)以捕免,罔(同「網」)以捕魚及鳥獸。 (2) 連紘:把幾張網連結在一起。紘,音ㄏㄨㄥˊ,指提網的大繩。 (3) 周匝:周圍環繞。匝,音ㄗㄚ。
不屈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黃繡球》第二九回:「教皇了他問,他在堂上不屈不撓,定歸開出信教自由的理路。」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削足適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淮南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賓客所撰寫,共二十一卷,是一本以道家思想為主軸,旁及其他各家的雜家鉅著。春秋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於是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挑撥離間了晉獻公和另外二個兒子重耳、夷吾的感情,逼使他們逃奔出國,而讓晉獻公派兵拿他們。《淮南子.說林》評論此事,認為骨肉之間本來應該互相親愛的,但因為受了壞人的挑撥離間,即使是父親,也會殺害親生的兒子。這樣的情形就好比把腳削小以適合鞋子的尺寸,把頭砍小以便可以合適的戴上帽子一樣。這是說為了適應鞋子和帽子的尺寸,不惜劇肌傷骨,這是完全不顧客觀的實際狀況,而一味勉強遷就的不合理作法。後來「削足適履」被用來比...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