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24 ms
共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停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秦青唱起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音響使行雲駐足傾聽。典出《列子.湯問》。比喻歌聲之高亢優美。明.夏完淳〈端午賦〉:「吳姬抗腕而御橈,越女停雲而振響。」
|
餘妙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餘音繞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喉。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
|
弦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指樂歌聲與讀書聲,泛指學校的教學活動。《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宋.蘇軾〈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陶家客,弦誦嘗叨孟母鄰。」
|
舞態生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舞的姿態像風吹一般飄逸。比喻舞姿輕盈。《東周列國志》第七九回:「歌聲遏雲,舞態生風,一進一退,光華奪目,如游天上,睹仙姬,非復人間思想所及。」
|
哀感頑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歌聲悲婉哀怨,使資質愚頑及慧美之人同受感動。語出《文選.繁欽.與魏太子書》:「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悽入肝脾,哀感頑豔。」後用以形容文章的筆調悽惻動人,措辭古拙而綺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一回:「這封信卻是駢四驪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得異常的哀感頑豔。」
|
靡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柔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
|
割雞焉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割雞焉用牛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吳國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他在擔任魯國武城首長時,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微微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來調侃子游,治理武城這麼一個小地方,還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嗎?子游聽後則回答說:「我曾經聽老師您說過:『做官的學道,就會愛恤人民;老百姓學道,就會容易接受指揮。』」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後來「割雞焉用牛刀」被用來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
自度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依舊譜而自作的新曲。《漢書.卷九.元帝紀.贊曰》:「鼓琴瑟,吹洞蕭,自度曲,被歌聲。」
|
百靈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雀形目百靈科。體形如鶺鴒而稍大,體褐色,雜有黑褐色斑,腹部白色,喉、胸部散布暗色斑點。上嘴尖有缺刻,翼尾均長,後趾之爪特長。能發出優美的叫聲。[例]她那天真美妙的歌聲就如一隻快樂的百靈鳥所唱的歌。 △白翎雀、伯靈、雲雀
|
腦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腦海。如:「她甜美的歌聲,一直在我腦際迴旋。」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