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9.03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職業技術教育學制(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技術教育學制指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規範職業技術教育中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彼此間的關係。
  目前大陸地區各級各類的職業技術學校有屬於中等教育性質的:(1)技工學校,以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為基本任務,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的學制一般為三年,招收對象為高中畢業生的,學制一般為二年;(2)職業學校,培養具有相當普通高中文化水準,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有體力的勞動後備和技術後備力量,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般為三年;(3)中等專業學校,培養具有文化、科學的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現代技術,身體健康的初級和中級技術人才,招收高中畢業生,學...
部分時間職業學校(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部分時間職業學校通常是三年,為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凡是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如果不再繼續上全日制學校或從事工作者,就必須上部分時間職業學校,直到十八歲為止;這是德國義務職業教育的規定。
  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是二元制的培訓制度。學生在完成普通義務教育後,便在事業單位或經認可的師傅尋找學徒的位置,稱為職訓生(Azubi),過去稱為學徒。職訓生每星期有三、四天在事業單位學習實際的職業技能,有一、兩天到政府辦的部分時間職業學校學習通識科目和具體的職業理論。德國職業培訓的目標,在使技能培訓和輔助職業教育互相配合;透過技能培訓使職訓生能學到實用而專精的職業技能;同時予以輔助教育使受訓者...
職業補習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補習教育為旨在使人們在職業技術知識及技能方面得到補償(或補救)的一種職業教育。其對象通常為僅有普通教育基礎,缺乏一技之長而欲從業者;或已在職而知識技能不足而需補充者。
  光緒二十九年(1904)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設立「實業補習學堂」,民國二年(1913)改稱「實業補習學校」,七年(1918)又改稱「職業補習學校」,其宗旨為社會在職人員或準備就業人員提供職業補習。中華職業教育社於民國六年(1917)成立後,成為倡導職業教育的先鋒;十年(1921)該社舉辦附設工商補習學校,廣招工人、學徒入學。在該社及其他一些機構的推動下,上海於民國二○年代一度掀起職業補習教育的熱...
  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為推展職業技術教育而召開跨部會的全國性會議。一九四九年後大陸地區首屆全國性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由國家教育委員會、計畫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及勞動、人事部聯合於一九八六年七月二日至六日在北京召開。與會代表來自各省、市、自治區及中央各部委,共三百六十三人。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總結經驗,研究確定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任務及方針政策。會議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第七個五年計畫(1986~1990年)期間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及任務是:(1)改變中等教育以全日制普通中學為主的現狀,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發展。要求到一九...
義務職業教育(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十九世紀的德國一般教育人士都認為在事業單位或在家庭中接受職業訓練的學徒,應該繼續高級國民學校的通識教育,提高讀、寫、算的能力並增加對宗教和道德觀念的認識,於是設立了繼續教育學校(Fortbildungsschule)。到二十世紀初,這種學校從通識教育性質漸漸發展成為行業取向的性質,於是有了今天的部分時間職業學校(Berufsschule)。
  在第三帝國時代一九三八年通過了〔帝國學校法〕(Reichsschulgesetz),才將部分時間職業教育定為義務職業教育。工商事業單位的師傅最初並不了解學徒為什麼需要普通教育和有關行業的補充知識。
  按照〔帝國學校法〕有關義...
大學職業學院(法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國一九八四年[高等教育法]明定強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高等教育新目標。「大學職業學院」之設置便是實現此項教育目標的具體行動。在大學和企業簽訂合作契約之下,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七個大學職業學院開始招生。大學職業學院以科技與經濟為主,包含工程技術、資訊交通、行政、商業與財務管理等五大類學科領域。該項設置計畫發展快速,翌年(1992),組合成立的大學職業學院就已達八十六所之多。
  大學職業學院之設置係因應社會雙重需求:一為現代經濟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精英專業管理工程師,二為培養不同於現制高等專業學院畢業之人才。
  大學職業學院之專業教學比較偏重實務,其課程設計也同時注意加強...
農業職業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業職業教育係指為準備學生進入農業有關的職業或加強在職人員有關農業知能所實施的教育。
  根據我國教育部公布的課程標準,農業職業教育以培養現代化農業經營及農村基層建設從業人員為目標。應注重人格修養及文化陶冶,並應(1)傳授農業經營所需之基本知識與技能;(2)培養敬業樂群之專業精神與職業道德;(3)奠定學生適應、創造、發展之基本能力。
  目前我國設有農場經營科、園藝科、畜牧獸醫科、森林科、農業機械科、食品加工科、農業土木科、農村家政科及蠶絲科等九個科別。
成人職業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人職業教育係為成人所提供的職業教育,其目的在於提高或更新受教者之職業能力或重新培養另一專長,以便就業。這種教育系統通常利用夜間、週末、週日或企業員工的閒暇時段進行,大部分教育活動係採兼時制方式。
  由於技術快速變遷與對人力資源的重視,成人職業教育顯得愈為重要。六十年代以來技術變遷快速,人們便面臨因技術更新而衍生的失業問題,亦即是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的問題,人們為繼續擁有工作,勢必不斷地接受教育。再者,由於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受到重視,人們期望在職過程中,不斷地成長並接受教育訓練,以配合其生涯之升遷,成人...
職業學校規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十七日,國民政府公布〔職業學校法〕;次年三月十八日,教育部依據〔職業學校法〕第十六條規定,公布〔職業學校規程〕,共十三章計九十八條,其中對職校之設置及管理、經費、設備、編制、科別及課程、實習、訓練、成績考查及畢業、學年學期休假日期、納費及待遇、教職員等規定,甚為周詳。本規程嗣經民國二十四年六月及三十六年四月二次修正,復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九月完成第三次修正後,由教育部公布實施,即為現行的〔職業學校規程〕,全文共四十四條,其要點如下:
  職業學校為實施職業教育與訓練之場所,應注重充實職業智能,增進職業道德,養成勞動習慣,陶冶公民道德,鍛鍊強健體...
教育的職業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職業目的論初興於羅馬時期,至工業革命後市達於頂峰。羅馬早期的教育,具有二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教育著重心智的陶冶,其二是教育著重實用工作能力的培養。在實用方面,教育一方面偏重善良公民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實用技藝人才的造就。當一個兒童逐漸長大時,他就與父親在一起接觸日常性的商務活動,學習父親經營商務、管理事務的方法與經驗。一旦進入青年期,希望他能夠承繼父業,或追隨親友拜為師傅,從事生徒制的學習生涯。中世紀時期,職業為教育目的的事例,顯示在當時培養文字工作者、書記、速寫人才及公證人上。十九世紀以前,西方的職業教育多由生徒制度達成。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發生以後,職業類別大幅增加;工業化的進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