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3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老當益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援: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世稱「馬伏波」。 (4) 北地:北方邊塞地區。 (5) 隴漢:指與漢朝交界的西方地區。隴,音ㄌㄨㄥˇ,甘肅省的簡稱。 (6) 斛:音ㄏㄨˊ,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 (7) 施賑:施捨財物救濟貧苦之人。賑,音ㄓㄣˋ。 (8) 班:分送。
隔岸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梁啟超〈呵旁觀者文〉(據《飲冰室文集.卷五》引)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旁觀者,如立於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其紅光以為樂。如立於此船,觀彼船之沈溺,而睹其鳧1>浴以為歡。若是者,謂之陰險也不可,謂之狠毒也不可,此種人無以名之,名之曰「無血性」。嗟乎!血性者人類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無血性則是無人類無世界也。故旁觀者,人類之蟊賊,世界之仇敵也。 〔注解〕 (1) 鳧:音ㄈㄨˊ。鳥綱雁形目,狀如鴨而略大。體長二尺許,嘴扁,腳短,間有蹼,翼長能飛翔,常群居於湖沼中。或稱為「野鴨」。
高朋滿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勃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自幼聰明過人,擅長詩文。滕王閣舊址在今江西新建縣西章江門上,是唐朝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的兒子)任洪州都督時所建,落成之日,正巧受封為滕王,因此就名為滕王閣。唐高宗時,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滕王閣,後於重陽佳節,在閣中大宴賓客。那時王勃因到交省親,路過此地,也被邀請參加盛會。席間閻伯嶼請賓客為滕王閣寫一篇文章,大家都謙讓推辭,只有王勃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當場寫了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稱〈滕王閣序〉),在座的人都讚不絕口。序文中說到,在假期中,許多朋友像雲般的聚集,遠道而來,席上坐滿了高貴的嘉賓。與會的人,個個才華富盛,而自己是個無知的童子,何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手指、腳上的角質硬殼。如:「指甲」、「腳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爬蟲綱鼉科。長約二公尺餘,背部暗褐色,有六橫列角質鱗,具黃斑和黃條。腹面灰色,有黃灰色小斑和橫條。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紋,四足,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具蹼,穴居於池沼底部,以魚、蛙、鳥、鼠為食。為大陸地區特產動物,分布於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皮可製鼓。也稱為「鼉龍」、「靈鼉」、「豬婆龍」、「揚子鱷」。
眉飛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非常喜悅得意的神情。《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鄉紳一聽此言,不禁眉飛色舞。」《花月痕》第六回:「已是眉飛色舞,豪情勃發了。」也作「色飛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雞形目。形似雞而略小,翅膀短而圓,不善於飛行。腳粗大而有力,可扒掘泥土,以昆蟲、穀類為食。 △鵪鶉
雕蟲小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 jì釋義︰即「雕蟲小技」。見「雕蟲小技」條。 01.《北史.卷三三.李靈列傳》:「文宣以魏《麟格》未精,詔渾與邢邵、崔 、魏收、王昕、李伯倫等修撰。嘗謂魏收曰:『彫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02.《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至如經國大體,是賈生、晁錯之儔;彫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今雖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廈者,豈厭夫良材之積也。」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間。視力極強,以捕食小動物為生。或稱為「鷲」、「老鵰」。 (3) 晟:長孫晟(西元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人。先仕後周,後周亡,仕隋,為隋文帝所賞識。 (4) 相玃:互相爭奪。玃,音ㄐㄩㄝˊ,大母猴,此處通作「攫」,指鳥獸用爪捕取獵物。〔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孫也。家世禁衛,幼頗脩飭,折節為文學,與諸儒交,硜硜譚治道,兩軍中人更稱譽之。事朱叔明為司馬。有二鵰並飛,駢曰:「我且貴,當中之。」一發貫二鵰焉,眾大驚,號「落鵰侍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有絲絨的毛,並且很快就能走路了。(註1)2.馬受到人類的獵捕,整日為了生存而奔波。牠們每隻腳的腳周圍都被有保護性的蹄甲包圍著,只用中間的端站立,使前後足骨間的寬度加大,所以,奔跑的步伐更大。僅趕牠們奔跑的速度可能比不上食肉目動物中跑最快的,但他們具有堅強的毅力,可以比獵食者跑得更久。騾是母馬和公驢交配後生下來的混血兒。能吃苦耐勞,但不能生育。(註2) 普氏野馬普氏野馬是唯一倖存的野生真馬,在中國西北部到蒙古半沙漠化原野上三兩群地生活。這裡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