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2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杜若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至橢圓形,長10–15毫米,中央灰褐色,具有黑棕色邊緣。主要於葉背產孢。外部有二次菌絲體:由氣孔處突出,2–3微米寬,淺橄欖色,具二次分生孢子梗呈分支狀。無子座或稍具有子座。分生孢子束由外部褐色菌絲上長出並呈束狀,2–10根成束,筆直或稍彎曲,具0–1個膝狀彎曲,0–3個隔膜,頂端截錐形,20–55×4–5微米,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針狀或絲狀,筆直或稍彎曲,半透明至很淺的橄欖色,3–13個隔膜,有時於隔膜處隘縮,頂端尖細或半尖細,基部近截形或短倒圓錐形截斷,30–120×3–4.5微米;孢子痕不明顯。
|
L紋雙尾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Warreniplema這一個名字是由Holloway(1998)建立,目前已知該屬下包含三個種以及一個未描述種(Holloway 1998)。台灣僅產一種,即L紋雙尾蛾。該種雙尾蛾停棲時會將前翅捲起成棍棒狀,後翅臀區則會往腹部收起,十分獨特。
|
前延折尾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方尾牛蝦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前記錄最大體長為94 mm,Busquilla屬有兩個種,台灣只有紀錄B. quadraticauda 1種。此屬的兩種中只有B. quadraticauda額板具有中央脊。全身為淺灰褐色。體節後緣為橘紅色。尾柄中央脊後半部有深色的三角形斑塊,尾肢的外肢為黑色。台灣東港發現的雄性標本被定為新模式標本(neotype,指正模标本損壞後,依照原始描述選擇一個標本作為新模式標本)。
|
成都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不明顯或僅在葉片上形成黃色汙點。主要於葉片下表皮產孢,形成橄欖色散佈煤煙狀的圓形病斑,0–1厘米寬;有時於葉片上表面形成散佈的黑色膿包狀小點。子座由數個細胞組成或可達25微米寬。具有外部菌絲,由聚集叢生的分生孢子梗側邊長出,2–3.5微米,淺橄欖棕色。分生孢子梗主要叢生,由氣孔突出,密集,淺橄欖棕色,略筆直或彎曲,具膝狀彎曲,具分支,有時具有瘤狀突起,1–5個分隔,分隔處隘縮,頂端圓滑或半截形,15–110×3–5微米;孢子痕不明顯。孢子橄欖色至淺橄欖棕色,圓筒狀,倒棍棒狀至圓筒倒棍棒狀,筆直或稍彎曲,2–14個明顯分隔,分隔處有時隘縮,頂端尖細或略鈍,基部倒圓錐形截斷;孢子痕無增厚,20...
|
洋痲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於葉片表面不明顯,或僅為些許黃化褪色,略呈角狀,無明顯邊界。於葉片上下表皮皆會產孢,但絕大多數於下表皮,受葉脈侷限,角狀,會互相融合形成更大病斑,形成煤煙狀病斑。子座可達30微米寬,填滿氣孔,深棕色。分生孢子梗密集成束,有時由外部菌絲上長出,淺橄欖棕色,筆直或彎曲,單生或具分支,0–1個膝狀彎曲,0–3個分隔,頂端圓錐狀圓滑或略呈截形,10–35×3–5微米;孢子痕未增厚。分生孢子淺橄欖色,形狀多變,從圓筒狀至狹窄的倒棍棒狀,筆直或中等彎曲,3–7個分隔,頂端尖細或圓滑,基部倒圓錐狀或略呈截形,20–50×2–4微米;孢子痕未增厚。
|
短腕櫛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短腕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Reticulated brittle star, Mottled Brittle Star。體盤直徑通常在1.5公分以下,反口面(背部)具有許多微細的淡色顆粒突起,大都呈灰棕色、灰綠色或藍灰色,且具有不規則的灰黑色或黑褐色斑紋,其上密佈極細小的白點,口面(下方)呈淡黃棕色。腕足5隻,長約8公分,細長易斷,每節具有4枚腕針,其長度與腕的直徑相等。腕節及腕針色較淡,由白色、褐色和綠色不規則的相間而成,腕節及腕針表面也有白點,且比體盤上的白點為大。口位於體盤腹面中央,篩板位於口面,沒有肛門,食物殘渣直接再由口排出。
|
連尾細皮黑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細長,如鰻形,側扁。頭小,眼大。鰓條骨7。體表光滑不具鱗片。側線非常明顯具管狀的特化鱗片。背鰭和臀鰭位於身體的中後端靠近尾柄的位置,臀鰭基底長於背鰭基底,背鰭起點在臀鰭起點後方,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45-50,臀鰭軟條65-69;腹鰭小,稍位於臀鰭前方;尾鰭截形且和備齊以及臀鰭相連。體色為深褐色至黑色,頭部顏色略深。
|
三浦尾花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近於長長方形,膨脹。背緣平直,腹緣爲腳掌形,前緣爲均衡的弧 形。後緣有小嘴形突出,位赤道線上。殼表有多數平行排列的絲狀橫肋。
|
前溝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嘉義縣太保(附錄-地名-舊地名)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