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1489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依梭蘭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一種流行於希臘愛琴海諸島(Aegean Archipelago)上之農民舞。少女約二十人,著白色衣裳進入屋內,後隨一彈奏豎琴之少年。少女圍成一圓圈,邀請少年共舞。圓圈內之少女每人雙手由鄰者背後各牽住左右隔一人之手,少年則立於圓圈中央,邊彈邊舞。舞步為順時針方向踏兩步或三步,然後再退一步,同時身體擺動,其幅度隨舞興之熱烈程度而變化。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農奎姆舞,女祭司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阿薩密省(Assam)之卡夕山(Khasi Hill)中,一部落的民俗舞蹈,在重大的節慶時演出。本質上屬於古代以山羊為牲品,由農奎姆(女祭司)獻祭的儀式舞蹈。被焚的山羊骨灰隆重地放在部落主要的墳地上,跟著為首的送葬行列,大家以徐緩舞蹈跳成圓圈。Siem(女巫)領著22個手持劍與圓盾的男舞者,在火與水的祭典舉行過後,返回她的住處,在住處大庭院中,繼續由一群男孩和女孩演出許多儀式跳舞。最後,男士單獨跳舞,並以模仿戰鬥或劍舞作為結束。
Manomohan Ghosh《Nandikesvara Abhinayadarpanam》Manisha Granthalaya Private Ltd. Galoutta 1981.
|
寇貝烏瓦假面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巴西(Brazil)西北部之寇貝烏瓦(Kobeua)與卡烏阿(Kaua)印度安人為紀念死者而跳的舞蹈。舞者面帶獸類、鳥類或昆蟲類之面具,他們認為藉面具之力可代表為各類動物之精靈。與澳洲之《寇若貝里舞》〔見Korroborees〕相似,這些印地安族人自認非超自然而是自然之一部分。他們表演面具舞是為了恢復舞者中一人死亡而失去的生命力〔見瑪那(Mana)〕。舞蹈時舞者模仿森林中各種動物之習性,其中兩人表演巴西一種大而發光之藍蝴蝶,旁邊另有舞者模仿燕子之衝刺飛行的動作,另有一組舞者則表演一群沙蠅之飛行的動作,另有一人扮演樹獺吊於屋內橫樑上,其他尚有扮演貓頭鷹、兀鷹、美洲虎以及其他森林中之動物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可里亞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中世紀至十八 世紀的舞曲,這種舞曲沒有特定的舞步,舞者可以自編不同的步法,配合音樂而舞。帕薩梅奏舞曲(Passamezzo)是屬於它的一種。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
華潘戈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一種雙人舞,流行於現在墨西哥,尤其是其南部地方。舞蹈在戶外特設之木製地板(稱屋Tarimba)上進行。《華潘戈舞》(Huapango)是一種「小舞」,通常以六對舞伴進行;動作過程是先分成兩排對立,然後交叉進出,兩臂不動,面部亦無表情,身體保持挺背僵態,兩臂下垂,類似西班牙的《察帕泰阿多舞》〔見Zapateado〕。該舞主要動作是運用腿和腳,舞蹈歷時約二十分鐘,常更換舞伴。該舞亦有《小方當戈舞》(Fandanhuillo)之餘緒,不准有任何表情;對於受音樂鼓舞起來之情緒,需加以壓制,精神要內斂,面部有如戴面具般。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后冕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墨西哥一種古老的結婚舞,目前在密喬康(Michoacan)的烏瓦潘(Uruapan)地區,婚禮中仍然可見,只不過主要以跳舞向貴賓表示尊崇之意。在塔拉斯坎(Tarascan),「Canacuas」是指皇冠的意思,這支舞只由年輕女孩所跳,負責照料一位年長的男士,不過在舞蹈進行當中,某時刻會有一位青年和其中一位女孩一起跳《哈拉貝舞》(Jarabe)。舞者身穿附有小圍裙的打褶寬裙,繡花上衣,戴項鍊,頭髮綁著絲帶,每位女孩都攜帶一個裝有鮮花、水果和彩色黏土玩具的彩繪葫蘆碗;音樂使用弦樂器,包含一支豎琴。女孩們在貴賓席前面排成兩列,表演歌唱和舞蹈,《后冕舞》包含十支歌、舞:一、歡迎之歌;二、獻給來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假面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在爪哇(Java)中部的山區地帶,所拉卡爾達(Soerakarta)蘇丹統治的領土上,住著假面舞者,他們在當地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任何婚禮與節慶都少不了他們的祝興。在村莊裡,還有一個專門幫假面舞者裝扮、製作服裝與指導表演技術的阿土蘭吉若曼(atoeran ginoman)的團體,他們是世代相傳的祖傳事業。通常在所拉卡爾達蘇丹領地上,新郎娶親隊伍前往清真寺時,在前頭的假面舞者扮成大眼、露牙、類似獅子的怪物,頭上插著孔雀羽毛作成的巨大扇子,還有狹長的旗子與花朵,身披彩色細棉印花布(batik)與長達3又1/2尺的褶邊馬褲;後頭的舞者則拖著10尺長的棉布尾巴,他們時而旋轉、時而躍向空中,再突...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沙基族特技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奈及利亞約魯巴人(Yoruba)的沙基族為唯一有特技舞者的部落。沙基男人組成的樂團在各個村落表演,每到達一地,他們即豎起一平滑的木桿,約十八呎高。一樂團只有一或二位為特技舞者,其餘敲打有瑪瑙貝裝飾的葫蘆,提供舞蹈節奏。最初當觀眾聚集時所有的男人圍著木桿跳舞,然後第一位舞者和敲擊葫蘆的領導者唱歌表示他們準備好要開始表演。每一個表演動作有各自的歌曲,在擊葫蘆聲伴奏下,告訴舞者該如何動作,例如「像蛇爬行」:舞者僅在腰到足踝間繫一塊布,他跳上木桿,用腳和身體抓緊木桿,完全沒用到手的情況下爬到桿頂,在桿頂時他倒立,大聲唱歌,像蛇形般彎曲,頭向下,仍然未用手地往下爬,敲擊葫蘆者在同時圍著木桿跳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波利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rica原義為類似樺樹的小松樹,是匈牙利「Csangos of the Seven Villages」的部落之舞蹈及舞蹈團體的名稱。過去每年一次,在十二月二十八日的傳統節日 ── Innokente Day時舉行;但此節日現已不存在。由於其起源與宗教儀式有關,波利卡舞為一莊嚴和紀律嚴謹的舞蹈。舞蹈分成四部分:單一波利卡、雙重波利卡、三重波利卡及土耳其波利卡,其中土耳其波利卡原為一種默劇舞蹈。波利卡的舞蹈基本動作很簡單:腳跟擊地,腿向前後左右擺動,之後舞者再分別左轉或右轉。舞蹈由單一波利卡開始,接下來便只是不斷地重復動作。雙重波利卡將所有動作做兩次;三重波利卡做三次;而土耳其波利卡則將第一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夷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又稱《惠比須舞》。其源起可追溯至室町時代,為民間藝人在街頭人家門前表演的「門附芸」(Kadotsukegei)之一種,具季節性,通常在每年初春時節巡迴各地表演。惠比須是日本「七福神」中,唯一源於日本本土的神明,能予人財富與幸福,深受民間信仰。微笑的臉龐,頭戴烏帽子,拿著釣了一條大鯛魚釣竿的模樣,便是他的特徵。此舞產生於室町時期(1338-1573),富有當時流行的華麗風格,模仿《大黑舞》的形式,在江戶時期正德年間(1711-1716)定型。在吹笛打鼓、唱歌跳舞的雜子舞中,《夷舞》是重要的演出節目,身著惠比須模樣的衣裳,手持釣竿,在雜子舞的歌聲中,非常快活地跳著舞,來奉神求福。出雲...
《民俗藝能辭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