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敦煌壁畫中舞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是研究中國古代舞蹈精華的文獻之一,由於敦煌是絲路的重要城市,據估敦煌石窟是建立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歷經數朝代的文化洗禮;由西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共計有數千個石窟。時至今日,還保存了十六國到元代的洞窟共計有四百九十二個;洞窟內有數以千計的泥塑佛像、菩薩、天王及力士,這反映了中國歷史中自四世紀至十四世紀的部分歷史,可幫助後世人了解歷代造型藝術的發展。
《敦煌石窟鑒賞叢書》1990、1992。
|
綠玉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這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納契族印地安人(Natchez Indians)在慶祝穀物豐收祭典中,作為活動高潮時所表演的舞蹈。在長達一整天的慶典之後,他們的首領,所謂「偉大的太陽」(the Great Sun)參與民眾的舞蹈,舞蹈場地插著點亮的火炬,約有二百個火炬環繞;舞蹈活動持續整晚,他們以敲擊一個覆蓋鹿皮的鍋作為節奏的來源。擊鼓者站在場地中央,婦女們則繞著他圍成個圈,沒有牽手,每個人之間還隔了些距離。在婦女們所圍的的圈外,男人們再圍成一圈,每個人手上拿著一個插有棍子握把的葫蘆作為握手處。婦女們以反時鐘方向移動,男人則是以順時鐘方向進行;圈子形狀時而縮小,時而增寬。隔天,族人們舉行儀式競賽會...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姜涅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印尼峇厘島一種由青年男女所跳的群舞,融合舞蹈、音樂及合唱。舞者約二十四人,站成直線,彼此面對面,男子動作有力,女子動作柔美。Jangger語意為「嗡嗡聲」,又稱為dhjanger或djanger,於二十世紀初葉發展時,它的形式合併《桑揚》(Sanghyang)的聲音風格,男舞者會發出Dinga dinga ding janger-ger的喊聲,這種聲音形式同樣也可在《喀查克》(Kecak)中發現。所吟唱的內容為傳統或現代故事,並且在一場與一場間有大合唱團表演,包含特技陣容的群舞;表演者通常穿著現代服裝連同傳統服裝。《姜涅舞》本是源自《桑揚》的民俗舞蹈,後來成為流行於年輕人間的社交舞,但很...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
威堤堤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出現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的都市節慶中。舞者分成四類進展:首先是「馬爾庫斯」(Malkus),穿著黑上衣和褲子,但在手臂和肩膀上戴有一雙完整的禿鷹翅膀。其次是「威堤堤斯」(Wititis),戴著布製的面具,穿短褲,膝蓋綁著鈴鐺,手拿不同顏色的細繩,跳著舞步優雅而輕快的舞。緊接著他們的是「森諾里塔斯」(Senoritas),舞步不多而且緩慢,穿著寬裙,披著滿是繡飾的披肩,右手拿著「Wilpi Lawi」(一種像槳的樂器,裝飾有羽毛,可敲出聲響),左手則拿白手帕。終了時,通常會有五位樂師出來,兩個敲鼓,三個吹笛子,他們穿著歐式長褲,上面覆蓋及膝上衣,衣服上有一條條細長片刺上銀色...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
上舞台左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符號。此系統會以一個小方塊代表舞台特定區位,在方塊內塗上陰影可標示出舞台區位,上舞台左區即是在四方塊的左下方塗上一個三角形陰影(如)。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
久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傳統的歌舞。久米部的舞蹈,屬於戰鬥舞蹈,也是饗宴舞蹈。在平安時期,大伴氏統領久米部在大嘗祭中演出。「久米歌」,是本舞的一首歌謠,歌詞內容與神武天皇東征有關。在「令集解」一書中有段敘述久米舞的記載,大佛開眼供養會中,有大伴氏二十人,佐伯氏二十人參加。此後即告斷絕,至文政元年(西元1818年)再度興起。今日每當天皇的即位禮,以及終戰之前,每逢紀元節(二月十一日)都會舉行久米舞的演出。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名目之一。經常與《安摩》連接表演。《二舞》係雜舞,並有故事流傳至今。據云:「昔龍宮有寶玉,欲取之,無其術,傳聞龍女愛雀,因集鳥毛,作雀頭,學鳥囀,至彼處,則開門令入於龍室,遂盜彼玉去,仿此時之狀,作此曲,今藏面具,摹雀象也。」《二舞》舞者二人,戴假面,右手持捊。樂舞順序:一、〈出手〉;二、〈詠〉;三、〈囀〉;四、〈當曲〉演奏〈安摩亂聲〉。
《日本史.樂志》、《樂家錄》、《舞樂圖說》、《雅樂》。
|
卡瑪節歌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德干半島(Deccan Pen.)在卡瑪節(Kama Festival)演出的舞蹈與歌唱。卡瑪是愛神,印度的邱比特,此春季節慶乃為尊崇克里希納(Krishna)和他的愛侶拉達(Radha);節慶之表演則採用Lavani(即一般民俗歌曲)以及著名的特殊類型Saval合併稱呼。其歌唱劃分為兩部:一部叫做Turai,吟唱克里希納的問題(或回答);另一部叫做Kalki,吟唱回答(或問題),由拉達向她的「主」敘述。歌唱或多或少有即席成份,不過一齣具使命感的表演,都會在演出前做預演。這種表演,簡單而通俗,也有許多現成版本,由職業舞蹈演員巡迴團體提供。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型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傳統愛爾蘭舞蹈,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法國宮廷方舞之衍生舞蹈,也具有蘇格蘭文化之影響。這些舞蹈傳入愛爾蘭,並經由「舞師」(Dance Masters)配以愛爾蘭的傳統音樂,加上一些改良,以顯示出「舞師」之特殊技能,並教導大眾。當時,不同區域有其不同《形態舞》之形式,人們在街坊的十字路上或家中跳著這些舞,甚至教廷在1935年用「公共舞蹈場所法案」(Public Dance Hall Act)來禁止也不見效用。當「凱梨」舞蹈(Ceili Dances)已在全國有統一的形式時,《型態舞》在各地仍保有個別的趣味,對傳統越忠實之處,其《型態舞》便得以存活。「蓋爾競技協會」(Gaelic A...
《Irish Step Dancing: A Brief History》、《A Brief Overview of Irish Dance》.
|
對衣角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行於四川北部汶縣的黑虎鄉羌族聚居區。是當地羌族,俗稱白頭羌(白頭羌來歷見《黑虎將軍舞》)特有和唯一的表達青年男女間愛情的自娛性舞蹈。舞蹈隊形以相等人數的青年男女站成內外各一圈,在整個舞蹈過程中每人雙手提自己衣衫前襟的兩角始終不放開。男女兩圈根據伴唱歌曲樂句在反方向的跳躍跑動停頓後,便開始與相對者進行對舞。若相對的雙方沒有進一步發展情感的願望,在舞蹈中只提衣角作舞,而不出現相對衣角的舉動;若相對者正好是自己看中的心上人,在隊伍中便可見一方以自己衣角去主動對對方衣角,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如相遇的雙方早已成為情侶,便會在舞蹈中出現頻頻相對衣角的舉動。整個舞蹈氣氛活潑、歡快,別有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