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鳥類頭頂長出的肉塊,呈狀,故稱為「肉」。形狀大小不一,顏色紅紫不等。雄性較發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帽帶纏住頭髮。形容匆忙不及整束。《孟子.離婁下》:「被髮纓而往救之,可也。」
合瓣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瓣下端合生成一花筒的花。如牽牛花、番茄的花
藝文中心小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場所。成立於西元1984年12月。劇場六十坪,該地點為一舞蹈研習教室,除自行企劃節目外,場地亦可供各界租用,以供小型舞臺劇、舞蹈等活動使用。地址:臺北 市敦化北路120 巷50號地下室。
文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稱某地或某時代的人物事蹟與風俗、制度。《石點頭.卷五.莽書生強圖鴛侶》:「看那街市上,衣文物,十分華麗。」
2.治世。《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衣文物之時少,干戈征戰之時多。」
雞(白骨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Fulica atra
體長約40公分。喙白色,腳暗綠色,趾上有瓣蹼,全身大致為石板黑色,額板白色。飛行時,可見次級飛羽末端白色。幼鳥全身偏灰褐色。
共12亞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分布於高緯度地區者為候鳥。
通常成小群出現在湖泊、沼澤、稻田、溝渠等溼地的草叢地帶,較偏好低海拔地區。常常浮游於水面上,欲向前游時,尾羽端先下垂之後頸部前後擺動。不常飛行,遇到干櫌時通常游泳離開,飛行前需要助跑,貼著水面飛行。主食為水生植物,也吃水生昆蟲。冬季時成群活動,有時候在水草豐盛的湖泊或是河流等水域,可以見到數百隻甚至上千隻白雞一起覓食。繁殖期時雄鳥和雌鳥都會變得很有領域性,當有其他白雞侵入領域的時候,捍衛領域的白雞會用喙和大腳猛烈地攻擊入侵者。
鳥綱(Class Aves)
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
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刺棘海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名Blue-black urchin。體殼直徑約5至9公分,連同棘刺約可達30公分,殼薄而脆,略呈圓形,表皮呈白色。刺棘有粗、細兩種,粗刺棘較長,末端鈍而不會刺傷人手,呈白色、黃棕色或紫色,並有藍綠色的螢光,有些個體具有黑色至褐色的環紋,為一種警戒色,表示其刺棘有毒;細刺棘較短,尖銳且有毒性,呈黑色至棕綠色,有些個體為棕色與白色或黃綠色相間,並有藍綠色的螢光。步帶區狹窄,在赤道區最窄,接近頂部及圍口部略為加寬。赤道區的步帶區有2行大疣,間步帶區各有3行大疣,排成一斜列,中線無裸出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婦女所戴的
2.雞頭上突起的肉塊,或鳥類頂上的毛飾。如:「雞子」。
3.舊日婦女蓋於髮髻上的飾物,橢圓形,長約一寸。《儒林外史》第四○回:「頭上戴了子,身上穿了大紅外蓋,拜辭了父親,上了轎。」
1.為年滿二十的兒子行加禮。《禮記.雜記下》:「大功之末,可以子,可以嫁子。」
2.已成年的男子。《韓詩外傳》卷七:「子不言,髮子不笞,聽其微諫,無令憂之。」
麻鷺(黑斑虎斑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體長約49公分。頸短,喙黑色,較其他鷺科短,頭頂及飾羽黑色,耳部、頸側到胸側為褐色,背上身褐色有黑色橫紋,後、前胸至腹部為白底有黑斑,腳黃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以及印度南部及台灣。繁殖期後部分族群會遷徙到南方過冬。
棲地形態為濃密的常綠森林,沼澤森林或是竹林,會出現在中海拔山區及雨量大的地區。主要在夜晚覓食,但是也可以見到在白天覓食,在森林底層漫步尋覓食物。主要食物為昆蟲、蝸牛、蜥蜴及蛙類,小魚可能是較次要的食物。繁殖期5~6月,築巢於常綠的森林或是竹林中,巢位於樹上或是竹子上,高度5~10公尺,由小樹枝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為白色,略偏綠色。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鷺科(Family Ardeidae)
絕前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空前絕後」。見「空前絕後」條。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六.科場.癸未丙戌會元》:「(王太倉)自謂此錄絕前後,乃子必驚賞無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