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2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綠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asiliscus plumiforns (Cope, 1876)
此蜥之體色以綠色為主,此外還散布許多白色、黃色或淺藍色的斑點,雄蜥之頭部及背部延伸至尾部,各具一明顯之脊,雌蜥則不具脊,身長最大接近70公分。
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
生活在熱帶雨林之日行性蜥蜴,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靠水邊枝葉茂密的樹叢或灌叢間;雜食性,會吃昆蟲、蝸牛、魚、青蛙、小蜥蜴及植物的花果;當遇到敵人必需逃跑時,它會將前半身抬起而僅用後肢快速奔跑,甚至靠這雙腳站立的姿勢還能在水面奔跑,也因此類群蜥蜴如耶穌所創造神蹟般「水面奔跑」行為,得到了耶穌基督蜥蜴(Jesus Christ Lizard)的稱號;卵生,一次約可生20顆左右的蛋。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水雞(黑水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llinula chloropus
體長約33公分。喙紅色、先端黃色,腳黃綠色,頭至頸部石板黑色,額板紅色。背部黑褐色,胸部以下黑色,體側有白斑,尾下覆羽為兩側有長橢圓形白斑。飛行時,體側和尾下覆羽的白斑有利於辨認。幼鳥全身偏褐色,喙和額板黃褐色。體側和尾下覆羽也有白斑。
共12亞種,除南極洲及澳洲外,廣泛分布於各洲之溫帶和熱帶地區。部分溫帶的族群有遷徙行為。
通常成小群活動,出現在池塘、草澤、河口、紅樹林、湖泊、溪畔等水域的岸邊。雖然不善於飛行,游泳能力也不是非常敏捷,但卻是秧雞科中分布最廣、族群數量最多的一種。通常不做長距離飛行,飛行前需要助跑一段距離之後才能起飛,飛行時貼近水面。常常穿梭於水草叢之間,浮游於水面時,常常翹動尾羽。遇到天敵威脅的時候,會用腳捉住水下的植物,將身體大部分隱藏於水中,僅餘頭部露出水面。覓食的時候,緩慢步行,以昆蟲、水生生物、水草、種子和漿果為食物。雄鳥有強烈的領域性,當有爭執時,會用其大腳互相攻擊,常常導致嚴重受傷。繁殖期4~7月,幼鳥孵出之後很快就長成可以自立,甚至幫助親鳥照顧下一窩的雛鳥。晨昏時常常可以聽到他們的叫...
鳥綱(Class Aves)
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
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草編成的斗笠,為農夫所戴。《禮記.郊特牲》:「黃衣黃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黃,草服也。」
2.道士所戴的帽子。後指道士。唐.唐求〈題青城山范賢觀〉詩:「數里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
披髮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匆忙急迫的樣子。《石點頭.卷一二.侯官縣烈女殲仇》:「熟知姊婿熱腸俠骨,有古烈士風,取乞奮披髮纓之誼,飛舸入郡。」也作「被髮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埋葬死者生前的衣服、帽子等物品的墳墓。如:「由於一直找不到屍首,家人只好為他立了個衣塚。」
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燕Asterina coronata,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大多出現在水深數十公分以內的潮間帶礁石下,是臺灣北部海岸礁石區潮間帶最常見的小型海星,身體呈五角星形,腕足較短,腕長約1~2公分左右,通常為5隻腕足。身體表面有許多半月形及棘狀的骨板,體色變異極大,在黃綠色或灰綠色的底色上會有許多紅色斑點出現;偶可發現整個反口面全為紅色的個體;反口面的篩板十分明顯。

沐猴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沐猴,即獼猴。獼猴學人穿衣戴帽,終究還是隻猴子。譏諷徒具衣,卻不脫粗鄙本性。《孤本元明雜劇.十探子.第二折》:「你這等人,乃沐猴衣之輩,馬牛襟裾之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道教門中修道的女道士。《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前。」唐.元結〈登九嶷第二峰〉詩:「何人居此處,云是魯女。」也作「女官」、「女黃」。
平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天子的禮。《通俗常言疏證.服飾.平天》引《容齋三筆》:「祭服之冕,自天子至於下士執事者,皆服之,特以梁數及旒之多少為別,俗呼為平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埋葬死者衣的墳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