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逆無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逆不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分我杯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項羽以烹食劉邦之父為要脅,想迫使劉邦退兵,劉邦不但不受脅迫,反而請項羽分他杯肉羹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以分我杯羹比喻自他人處獲得一份利益。唐.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瓦解冰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冰消瓦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冰消瓦解」原作「瓦解冰泮」。三國時,曹操要攻打孫吳,文書官陳琳便替曹操寫了一篇聲討孫權的文章,以增加曹軍的氣勢。文章中提到漢朝初年的七國之亂,當時漢高祖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王,諸侯國各自為政,屢次與中央抗衡。景帝時,鼂錯建議削弱諸侯的勢力,被皇帝接納,因而引起各諸侯王的不滿。吳王劉濞遂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叛亂,一時間聲勢浩大,頗有威脅中央的氣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領軍平亂,沒有多久,這七國的軍隊就瓦解了,為首的吳王劉濞也遭到殺害。原本的七國大軍根本無法抵擋漢軍,因為他們都是烏合之眾。陳琳便用這事件來比喻曹軍的氣勢,有如當時的漢室天威震人,各路人馬都無...
楚歌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面楚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雙方為了爭奪天下,一直相持不下。後來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項羽所有;以西則歸於劉邦。後來劉邦聽從謀士張良和陳平的建議破壞約定,一方面率領軍隊攻打已經撤退的楚軍,一方面聯合其他將領的軍隊,將楚軍重重包圍在垓下。這時候的楚軍不但士兵死傷慘重,糧食也快用盡。夜裡,竟然從漢軍陣營中傳來楚地的歌謠,楚營士兵聽到故鄉的歌謠後,不禁想起因為連年南征北討,已經很久沒有回去的故鄉,而在營帳裡的項羽,聽到歌謠也吃驚地說:「難道漢軍已經佔領了楚地?不然為什麼漢軍裡的楚人會那麼多!」自認局勢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於是連夜...
高檯明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鏡高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劉邦攻入咸陽宮時,尋獲寶物一方明鏡,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也能鑑別人心正邪。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杜甫〈洗兵馬〉詩「司徒清鑒懸明鏡」句,正式用「懸明鏡」來稱許司徒李光弼,從此人們就以「明鏡(秦鏡)高懸」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執法公正嚴明。
秋毫不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秋毫無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項羽代秦,進入關中後,劉邦的部屬曹無傷派人來告密,說劉邦攻破秦咸陽想要在關中稱王,並且把珍寶據為己有。項羽聽了很生氣,決定攻打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知道這個消息後,想到好友張良正在劉營,於是連夜趕去見他,要他快點離開。可是張良不肯,反而引他見劉邦劉邦向項伯獻酒祝壽,定下兒女婚約,接著說:「我自進入關中後,軍紀嚴明,秋毫般細微的東西都不敢動用,官民登記簿冊,查封府庫,日夜等待將軍早日到來。我所以派兵鎮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入,和突發的事變。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造反呢!希望回去代為向將軍說明。」項羽聽到項伯的轉述,...
漢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名。(西元前206~220)由漢高祖劉邦滅秦,並打敗項羽所創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年之久。因其間曾被王莽篡奪,後劉秀又將王莽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築壇拜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邦築設壇場任命韓信為大將。典出《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後用以指拜人為將帥。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將。」《喻世明言.卷三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遇漢祖,築壇拜將,捧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
誓海盟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海誓山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
冰散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5) 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為秦國所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