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44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脫鹵素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含鹵化合物中去除鹵素之反應稱之,典型之反應式如下:
欄位登錄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的是在欄位登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狀況及反應
符號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是語言。自從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學理論興起後,結構人類學家就一直以語言結構為研究的主題。李維史陀(Claude Lévi Strauss)曾說:說到「人」,就是說到「語言」;說到「語言」,就是說「社會」。
  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把人視為語言的動物,德國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sirer, 1874~1945)把人視為符號的動物,均指出了人類最大的特色是具有語言表達與符號認識的能力。最近人類學家也贊同兩位學者的觀點,認為人類使用象徵符號,是其他動物所無。...
光位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由日光來決定方向的行為。如螞蟻、蜜蜂等,利用太陽的方向,作為出巢、回巢時辨別方向的指針。
生物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污染物所產生的各種不良效應在曝露人群中的分布情況。曝露於環境污染物引起的健康效應可分為五種程度:(l)污染物在體內負荷增加;(2)污染物僅引起意義不明確的生理或代謝的改變;(3)機體產生一些明顯的不良效應,但尚能代償,處於臨床前期(亞臨床改變);(4)機體代償功能失調,體內環境穩定狀態破壞,機體處於疾病狀態;(5)死亡。當某一人群暴露於同一濃度的環境污染物時,這五種程度的健康效應的出現率是不同的,大致上成金字塔樣分布(見下圖)。生物反應譜取決於環境污染物的性質及數量,人群各個體的易感性,高危險人群較早出現嚴重的毒性效應。生物反應譜反映了環境污染物作用強度與特定人群健康效應的動態變化。生...
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英文是primary reaction時,意指連續反應(consecutive reaction)的第一個步驟:如熱裂解甲烷時最早看到的穩定產物只有氫氣和乙烷,在反應中乙烷的含量聚集到相當份量後,乙烯和乙炔也就隨著先後產生,顯示乙烯和乙炔都是從主反應2CH4→CH3cH3+H2的產物乙烷生成的。又如乙烷因紫外光的激發而分解成乙烯和氫分子的過程,開始的基元反應C6H6 C2H5+H或C2H6 2CH3,稱為主反應。一旦有3H,CH3,C2H5的生成,隨後的自由基反應(secondary radical reaction)就能順利的進行了。當英文是major reaction時,則意指併發反...
非語言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語言反應指應用非語言的非懲罰性方式,引導學生回到學習活動。非語言反應如下:
  不以學生的行為為意:故意忽視輕微的偏差行為,可以消弱學生偏差行為的動機,以免重複該類行為。
  使用信號如眼光、注視或手勢:使學生知道他的行為是不適當的,應該回到學習活動上。
  近前制止:教師走到學生面前,提醒學生回到學習。如學生閱讀非課內讀物,或做其他活動等,可應用此法。
  使用接觸控制:教師可以一言不語,把手放在學生的肩膀上,或者牽著學生的手,護送學生回到座位上,這些就是接觸控制的例子,以溫柔的、非攻擊的身體接觸,使學生回到學習活動。此種身體接觸在於傳遞教師不贊...
游離基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游離基又稱自由基。請參見『自由基反應』。
誘引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抗原引起生物體免疫細胞活化且對該物質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當再次接觸該抗原物質時,就產生強烈免疫反應。首次接觸抗原則稱為誘發暴露(induction exposure),從首次接觸至生物體處於敏感狀態間隔的時間則稱為誘發期(induction period,又稱潛伏期)。引起敏感反應的再次接觸稱為激發暴露(eliciting exposure)。
反應型資訊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資訊中心,以可確認的使用者需求為其服務模型,據以規劃並提供服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