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炮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刑法。用燒紅的鐵器灼燙身體的酷刑。《荀子.議兵》:「紂刳比干,箕子,為炮烙刑。」《韓非子.喻老》:「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也作「炮格」。
不寒而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義縱揭發,嚇得搬離了南陽。後來義縱又升為定襄太守。該地治安不好,所以義縱一到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為犯人開脫,全部處死,一天之內就處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即使天氣並不冷,竟都害怕得發抖起來。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始終如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始至終都不改變。《梁書.卷二七.到洽傳》:「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五.隆友道》:「寓于公所側近,日以美饌餽,凡三載,始終如一。」也作「終始如一」、「始終若一」。
動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機是引發行動的一種衝動、慾望與需求。常以「動機」詮釋個體的行為表徵。以大腦習性、歸與分類化之機制運作,形成不同學派和意向性的動機學說和理論。例如教育領域著重探討「學習動機」;企管領域將動機研究納入激勵人力資源項目。現今動機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1.驅力減低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或稱驅力還原論:Clark Hull於1943、1952提出,主張個體自有內在的驅力,勢必將其轉出成為確定的方式。2.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level theory),或稱喚醒論(arosu...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古代的刑具。用來鎖住犯人脖子的鐵器。《漢書.卷六六.陳萬年傳》:「或私解脫鉗釱,衣服不如法,輒加罪笞。」《舊唐書.卷五○.刑法志》:「又繫之具,有枷、杻、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量罪輕重,節級用之。」
虎落平陽被犬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英雄在失勢時,容易遭到小人的欺侮。《施公案》第一四四回:「好一個剁炸的徒,本院今日到被這起狗奴威嚇起來了,正是:龍離滄海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遭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牽連受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應死徒俱脫網,施仁郡守反遭殃。」
左鄰右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鄰居。《醒世恆言.卷三三.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左鄰右舍都指畫了十字,將兩人大枷枷了,送入死牢裡。」《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但是鬧得左鄰右舍都說了話了。潘書辦也些微有點風聞,只因礙著自己的飯碗,不好發作。」
一不做,二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既然已經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本作「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語出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唐代張光晟隨朱泚叛亂,敗後,光晟殺朱泚,向前來征討之李晟投降,仍難逃死罪。受刑前云:「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要就不要叛變,既已叛變,索性幹到底。《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四:「誰知惡人手辣心硬,一不做,二不休,叫得先打後商量,……也必了人性命,然後動手的。」《野叟曝言》第一○○回:「這事情弄大了!一不做,二不休,如今須得韋大哥為主,打開倉庫,招兵買馬,放出獄。」
偶一為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偶然做一次。宋.歐陽修〈縱論〉:「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