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1.4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塗炭」。見「生靈塗炭」條。 01.唐.李諲〈妒神頌序〉:「天寶中,以賊臣背化,國步猶艱,塗炭生靈,燒甲第。」 02.《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若能順時達變,可保富貴,毋為塗炭生靈,自貽後悔。」 參考詞語︰生齒塗炭注音︰ㄕㄥ ㄔˇ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shēng chǐ tú tàn釋義︰猶「生靈塗炭」。見「生靈塗炭」條。 01.宋.黃榦〈復陳師復寺丞書〉:「敵犯浮光,其勢甚亟,城雖未可破,而四出抄掠,生齒塗炭,甚可念也。」 參考詞語︰生靈塗地注音︰ㄕㄥ ㄌ|ㄥˊ ㄊㄨˊ ㄉ|ˋ漢語拼音︰shēng líng tú dì釋義︰猶「生靈塗炭」。見「生靈塗炭」條。 01.宋.邵伯溫...
付之一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炬,火把。付之一炬指燬。《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由康太尊親自看著,付之一炬,通統銷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火灼炙、燒灼。通「熏」。如:「薰魚」、「薰肉」、「利欲薰心」。晉.潘岳〈馬汧督誄〉:「將穿響作內穬火薰之,潛氐殲焉。」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ˊ漢語拼音︰bù xiá nuǎn xí釋義︰猶「席不暇暖」。見「席不暇暖」條。 01.明.李贄《書.卷一.書答.復鄧石陽》:「……獨孔子老在家耳。然終身周流,不暇暖席,則在家時亦無幾矣。」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人不聊生注音︰ㄖㄣˊ ㄅㄨˋ ㄌ|ㄠˊ ㄕㄥ漢語拼音︰rén bù liáo shēng釋義︰猶「民不聊生」。見「民不聊生」條。 01.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絕嗟嘻之聲。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02.《元史.卷二.定宗本紀》:「是歲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摧枯拉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不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妾家世會稽之鄮縣,……其後世遭世不造,瞰室貽災,五百人皆遭庾氏炙之禍。纂紹幾絕,不忍戴天,潛遁幽巖,沈冤莫雪。」 參考詞語︰羞共戴天注音︰ㄒ|ㄡ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ㄢ漢語拼音︰xiū gòng dài tiān釋義︰不恥與仇人居住在同一處。見「不共戴天」條。 0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後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於新平真寧縣安村。」 參考詞語︰義不同戴注音︰|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ㄉㄞˋ漢語拼音︰yì bù tóng dài釋義︰即「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 01.《宋書.卷一○○.自序列傳...
委曲求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wěi qū chéng quán釋義︰即「委曲求全」。見「委曲求全」條。 01.明.李贄《續書.卷一.書彙.答駱副使》:「夫自用則不能容物,無用又不能理物,其得爾三載於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澤也。」 參考詞語︰委曲周全注音︰ㄨㄟˇ ㄑㄩ ㄓㄡ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 qū zhōu quán釋義︰猶「委曲求全」。見「委曲求全」條。 01.《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我已辭之再四,其奈高老不從!若執意推辭,反起其疑。我只要委曲周全你家主一樁大事,並無欺心。」
唾手可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瓚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而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沉靜無聲、不出聲。如:「默而不語」。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成通?」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手執周易一卷,香默坐,消遣世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