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9.5584 ms
共 2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取滅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的作法不當而導致滅亡。唐.劉蕢〈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盜,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滅亡也。」《聊齋志異.卷六.聶政》:「至於荊軻,力不足以謀無道秦,遂使絕裾而去,自取滅亡。」
|
宋四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宋朝書法四大家2 蔡襄3 蘇軾4 黃庭堅5 米芾 宋朝書法四大家宋朝書法四大家中,蔡襄最長,再來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但時人常以蘇東坡居首,因此稱四大家時,以蘇、黃、米、蔡論列。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謨,是北宋仁宗朝時的進士,以直言敢諫聞名,對經濟政策與地方建設貢獻很大。但他最受人推崇的,仍是他的書藝。蔡襄的書風由於相當典雅而又極具法度,且善寫各類書體,在當時深受到皇帝的喜愛。 蘇軾蘇軾(1036~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曾因文字獄被貶黃州。東坡一生,宦海浮沈,命運偃蹇,於文學藝...
|
十行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梁書.卷四.簡文帝本紀》、《北齊書.卷一一.文襄六王列傳.河南王康舒孝瑜》。
(2) 應世叔:應奉,字世叔,東漢汝南人,生卒年不詳。少聰明,自幼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桓帝時為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
(3) 離婁並照:與古代名人離婁相輝映。離婁,黃帝時人,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參考資料〕 ■《梁書.卷四.簡文帝本紀》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高祖驚其早就,弗之信也,乃於御前面試,辭采...
|
廣思集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注解〕
(1) 參署:參與政事。署,音ㄕㄨˇ,政府機關。
|
緩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全。斶1>願得歸,晚食以當肉2>,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3>以自虞4>。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注解〕
(1) 斶:音ㄔㄨˋ。顏斶,戰國時齊國處士,生卒年不詳。性恬淡,不好富貴,齊宣王欲寵之,斶拒而不受。
(2) 晚食以當肉:沒有肉吃,就把吃飯時間挪晚,等餓一點再吃,吃起來就好比吃肉一樣美味。
(3) 貞正:堅貞正直。
(4) 自虞:自娛。虞,通「娛」。
|
和璧隋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璧指和氏璧。參見「和氏璧」條。隋珠指隋侯救大蛇所獲贈的明珠。參見「隋侯之珠」條。和璧隋珠比喻極為名貴的寶物。「隋」文獻異文作「隨」。唐.張廷珪〈因旱上直言疏〉:「去奇技淫巧,捐和璧隨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
積薪居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後來居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汲黯》載,漢武帝時,有位叫汲黯的大臣,他的個性剛強,說話很直,有不滿的地方就對皇帝直言勸諫,毫不隱藏,武帝因此不太喜歡他,將他外調到東海去做官。後來,因為他在當地的政績很好,武帝又將他調回宮中做大官。但他直言不諱的個性仍然不改,加上性情急躁,很容易得罪人,因此一直無法高升。反觀其他大臣,像公孫弘、張湯等人,原本是位在汲黯之下的小官,但因懂得討皇帝的歡心,仕途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丞相、御史大夫,官位超越了他。汲黯因此心理很不平衡,見到武帝就說:「皇上您用人有如堆柴薪,後來的反而在上面。」抱怨武帝用人沒有先後次序。後來「後來...
|
不通一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
同工異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異曲同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曲」指曲調,「工」指巧妙。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
|
張九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觀點4 評價 生平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是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唐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其在位之時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為人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出生寒門庶族,少聰敏,七歲能文,十三歲時,廣州刺史王方慶見其文,大為讚歎:「此子必能致遠!」。武后神功元年,鄉試名列前茅,長安二年,擢進土。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