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具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體完備。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亦能作畫,畫不過蘭竹數竿,具體而已。」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群音類選.清腔類.卷一.桂枝香.坐壇遣將曲》:「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棹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釣魚或誘捕其他動物的食物。《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唐.杜甫〈春水〉詩:「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4.引誘人的事物。《淮南子.俶真》:「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
颼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擬聲詞。形容風吹、雨打的聲音。唐.鄭谷〈鷺鷥〉詩:「閑立春塘煙澹澹,靜眠寒葦雨颼颼。」《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內中又有參天的大木,幾萬竿竹子,那風吹的到處颼颼的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箭頭。《續資治通鑑.卷一七.宋紀十七.太宗淳化四年》:「銷銅鐘為箭鏑,伐木為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戕摩剝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詞義2 出處3 用法4 例句5 似詞6 反詞 詞義加以迫害而從中取利。 出處明方孝孺指喻:「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用法用以形容對事物的殘害或官吏對人民的壓榨。 例句秦政苛虐,人民無法忍受那種戕摩剝削,因此揭竿起義。 似詞日脧月削/魚肉良民/壓榨迫害/殘民以逞 反詞己飢己溺/視民如傷/痌瘝在抱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泊素守中林。出處雖殊跡,明月兩知心。 將往滁城戀新竹,簡崔都水示端  停車欲去繞叢竹,偏愛新筠十數竿。  莫遣兒童觸瓊粉,留待幽人回日看。 還闕首途,寄精舍親友  休沐日雲滿,沖然將罷觀。嚴車候門側,晨起正朝冠。  山澤含餘雨,川澗注驚湍。攬轡遵東路,回首一長歎。  居人已不見,高閣在林端。 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  暝色起煙閣,沉抱積離憂。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  空宇感涼至,頹顏驚歲周。日夕游闕下,山水憶同遊。 途中書情,寄灃上兩弟,因送二甥卻還  華簪豈足戀,幽林徒自違。遙知別後意,寂寞掩郊扉。  回首昆池上...
無何有之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任何東西的地方。泛指無實有的境界。《莊子.逍遙游》:「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歧路燈》第八八回:「就是幾棵老梅,數竿修竹,也都向無何有之鄉搬家去了。」
服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裝和佩飾。《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百官迎路拜揖,卓遂僭擬車服,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