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史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度使。李林甫死後,外戚楊國忠為相。安祿山與楊國忠爭寵,因懼身在邊疆,有朝一日會被楊國忠(註5.)罷,乃於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兵叛幽州,佔領洛陽,造成為時九年的安史之亂。 經歷安史之亂時,原先的律令機構無法應付亂事,唐室乃將乃將邊境藩鎮組織遷入內地。節度使是律令機構逐漸發生問題所設的許多組織之一,而其重要性又超過其他使職。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末,全國約設有四十五個節度使。每一個節度使常領有數州,甚或管轄十多州;而且除原有的兵權外,又兼任有行政權的觀察使和轄區內最重要區域的州(稱為使府)刺史。轄區內分為史府及其他的州...
勸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勉告戒。《漢書.卷二○.古今人表》:「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虖孔氏,然猶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戒後人,故博采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陟,徵存亡以標勸戒。」
同工異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官運不順,自己都該好好想想,幹嘛還訓示別人!」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原用以自嘲。後來「異曲同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後則用於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筆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筆,記載。削,刪除。古代用竹簡記載文字,有所更改就用書刀刮削,所以稱為「筆削」。語本《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後用作請人修改詩文的敬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蓄筆削之刑,懷輕重之意。」唐.韓愈〈讀荀〉:「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於道者著之,離於道者去之。」
熙寧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安石的政治理念。贊成與反對的官員分成新舊兩黨,互相攻擊,紛爭不已。神宗死,哲宗立,太皇太后臨朝,罷新黨,舊黨司馬光入朝拜相,盡廢新法。哲宗親政,新黨回朝,政爭更為激烈,直到靖康難起,北宋覆亡,方告止息。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熙寧變法英文關鍵字: Xi Ning Reform Movement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46-148。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現四川南充)人,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著有《三國志》,評價甚高。陳壽少時勤學,曾拜譙周為師,後來擔任蜀漢的觀閣令史,因不願曲附權宦黃皓,所以屢遭譴。蜀漢亡後,晉司空張華十分賞識陳壽的才華,所以舉其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在此期間,陳壽編撰了《蜀相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陳壽之後致力於編寫魏吳蜀的歷史,遂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在當時即為人稱頌。 特色、作品據《晉書》記載,陳壽《三國志》的成就在當時就已得到很高的評價,同時期夏侯湛也著...
明若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書經.盤庚上》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1>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2>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注解〕 (1) 予:指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卒年不詳。遷都後改國號殷,因遷都而作告諭臣民之書,即《書經》中的〈盤庚〉三篇。遵湯之德,行湯之政,諸侯來朝,商道復興,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 惕:懼怕。
朝過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上犯的過失,到晚上就改正了。語本《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比喻及時改過。《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唐.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況免之徒,沉鬱既久,朝過夕改,仁何遠哉!」
洞如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書經.盤庚上》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1>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2>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注解〕 (1) 予:指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卒年不詳。遷都後改國號殷,因遷都而作告諭臣民之書,即《書經》中的〈盤庚〉三篇。遵湯之德,行湯之政,諸侯來朝,商道復興,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 惕:懼怕。
憂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