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敗軍之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指戰敗的將領。《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廣武君辭曰:『臣聞「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若臣者,何足以權大事乎!』」
偷世竊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欺世盜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欺世盜名」係由「欺世」及「盜名」二語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韓非子.詭使》。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壯志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
一木難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獨木難支」之典源,提供參考。 #《慎子.知忠》(據《群書治要.卷三七》引)1>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2>,蓋非一木之枝也;狐白之裘3>,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2) 廊廟之材:蓋廊廟的建材。廊廟,指朝廷。 (3) 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的白毛皮所製成的裘,既輕軟又暖和,甚為難得,為世所珍。〔參考...
泊秦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名。唐杜牧所作。七言絕句。全詩為:「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眾腋成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危猶累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危如累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危如累卵」原作「危猶累卵」。《韓非子》的〈十過〉篇,內容是舉出辦理國事的十種重要的過失:小忠、小利、行僻、好音、貪愎、耽於女樂、離內遠遊、不聽忠臣、內不量力、國小無禮。再舉出故事加以證驗,說明若犯了這十種過失,即足以危身亡國。其中最後一項:國小無禮,韓非舉的例子是:從前晉國公子重耳在各國間流亡,經過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駢脅,就沒禮貌地趁重耳洗澡時跑去觀看。公子重耳因亡命他國,所以隱忍未發。當時曹國臣子叔瞻和釐負羈也在一旁,叔瞻勸諫曹共公說:「我看公子重耳不是個平常人,將來一定有所作為,您今天對他如此無禮,恐怕曹國就要受害了!」釐負羈也勸諫曹共公應...
釣名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欺世盜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欺世盜名」係由「欺世」及「盜名」二語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韓非子.詭使》。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壯志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
麥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麥子開花。箕子過故殷墟,有感於宮室毀壞,雜生禾黍,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後世詩文中多用麥秀以表示懷念亡國。《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清.呂碧城〈汨羅怨〉詞:「傷心麥秀,過眼滄桑。」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2 內容與影響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背景回顧秦朝的統治,主要依據法家學說,賦役繁重,嚴刑峻罰,人民痛苦,十五年而亡國。漢初承大亂之後,滿目瘡痍,生產亟待恢復,人民亦須休息,主張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黃老學說自然最為流行。幾十年之後,武帝即位之時,糧倉裡的粟米多到放不下而腐敗,府庫裡的銅錢也多到難以計數,人民生活豐足,一片繁榮景象。加上封建勢力不復存在,朝廷完全控有天下,已經到了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刻。法家的刑罰與黃老的無為顯然不再適合時代需求,不可能為軍臣所重,儒生高舉聖王治世的理想,強調禮樂教化的功效,對於年少...
巴勒維(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