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
同舟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
請君入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妄殺數千人。武則天稱帝,任尚書左丞,上疏請除李家宗正屬籍。天授二年,被告謀反伏罪,謫嶺南,在路上為人所殺。 (2) 來俊臣:西元651∼697,唐萬年雍州人。武后時為御史中丞,治告密之事,性情凶暴殘忍。後以謀反伏誅。 (3) 內狀:朝廷來的公文。 (4) 勘:審問。 (5) 款伏:指老實的承認罪狀。〔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二○九.酷吏列傳.周興》、《資治通鑑.卷二○四.唐紀二○.則天后天授二年》
金科玉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黃百家〈滄柱時義稿序〉:「子滄柱操選政十年,舉業之家奉之為金科玉律。」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臣妾,滿海內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王將藉路於讎之韓、魏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 (2) 社稷:本指土神和穀神,後以代稱國家。 (3) 隳:音ㄏㄨㄟ,毀壞、損毀。 (4) 刳腹折頤:肚子被剖開,下巴被折斷,形容傷亡慘烈。刳,音ㄎㄨ,剖開。頤,下巴。 (5) 暴:音ㄆㄨˋ,同「曝」,晒。 (6) 僵仆:音ㄐ|ㄤ ㄆㄨ,倒下。 (7) 係:綑綁。〔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嘔心瀝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敵,不戰而勝。大家不求富貴,不掛念妻兒,如此用盡心血,極盡辛勞,時時自我警惕,奮發圖強,準備殺敵報雪恥,這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消滅鏟除貪暴的人。這裡的原文就用了「瀝血叩心」,來比喻「費盡心血,極盡辛勞」。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嘔心瀝血」,用來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其為行為主要的決定者。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屬於生理驅力和慾望,稱此原始力量為「Libido」,例如恨、恐懼。3.無法以回憶或聯想觸及。但可由夢境、口誤或筆誤、自由聯想或催眠等蒐集線索。故可解釋潛意識具有原始、不一致、幼稚的特徵。 參考文獻Weiten W. (1992)。Psychology:Themes and Variations(2nd ed).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吳來信(2008)。佛洛依德的人格層次:以冰山為例。2009年7月24日,取自:http://social.n...
兄弟鬩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鬩,爭吵。兄弟鬩牆指兄弟失和爭吵。典出《詩經.小雅.常棣》。[例]為了分家產,他們兄弟鬩牆,反目成
不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願與人共生世間。語本《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比喻恨極深。《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凌統叩頭大哭曰:『不共戴天之讎豈容不報!』」《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親和他涉了訟,他買囑知縣,將我父親斷輸了,這是我不共戴天之。」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看待、對待。如:「忽視」、「視」、「一視同仁」、「視如己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