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快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合詞句的押韻,以竹板或銅板伴奏的一種曲藝。如「山東快書」、「竹板快書」等。
西班牙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者以響板、小手鼓、吉他等樂器伴奏,音樂節奏明快,舞步動作強勁,易使觀眾精神振奮。有輕快的三步舞及西班牙吉普賽舞等。
東北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東北各地的曲藝。通常為一人擊鼓板演唱,另外由二、三人分別以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常用曲調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
廣東漢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的梅縣地區、潮汕部分地區和福建西南部的劇種。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伴奏則兼取粵東地區民間音樂,加以變化發展。也稱為「興梅漢戲」、「外江戲」。
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侗族的戲劇。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後來發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哭板、仙腔及民歌調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四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擦弦樂器。與二胡略同而有四弦,一、三弦為一組同音,二、四弦為一組同音。有大小兩種,大四胡多用於說唱伴奏,小四胡用於獨奏或與民間樂器合奏。曾稱為「提琴」,蒙古語稱為「侯勒」、「胡兀爾」,是胡琴中的一種,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巴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於雲南一帶少數民族。管身為竹製或木製,共有八個按音孔,前七後一。一端側面開吹孔,內裝有銅質簧片,演奏時橫吹。音色柔美,常用於獨奏、合奏、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彞族紅河區流行直吹巴烏及雙管巴烏兩種。
好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蒙古族的曲藝。流行於科爾泌、喀喇沁一帶,後漸流行於內蒙古地區。由民間歌手以馬頭琴、四胡伴奏,自拉自唱,自問自答;或二人對唱,邊歌邊舞,以問答形式相互競賽。唱詞以四句為一小節,曲調淳樸,曲目有長有短。也稱為「好力寶」。
海鹽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明時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戲曲腔調。多以文人傳奇為劇目,演出時,以鑼、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極為盛行,與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京東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起源於北平、天津的民間小調,且結合地方的語調發展而成。只唱不說,唱詞多七字句。演唱者左手擊銅板、右手打鼓,以三弦、打琴等伴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