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6.76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光鰓雀鯛(厚殼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romis fumea (Tanaka, 1917)
本種之體色特徵為柄上背鰭末端基底有一明顯白色圓點;鰭上下葉各有一寬黑縱帶,各鰭鰭緣均鑲有藍白或乳白色邊緣。在交配季節時,雄魚之鰭泛白可與雌魚有所區別,最大體長可達10公分。
西太平洋海域及印度洋東緣,包括南日本、琉球、台灣、馬來亞(東岸)、澳洲西岸、雪梨及紐西蘭地區。台灣地區則只在北部及澎湖有出現,尚未見於南部海域,分布深度5~40公尺。本屬於全球有80餘種,台灣產24種。
本種魚多棲息於珊瑚礁之礁盤上,在水層中成群盤旋,覓食浮游動物,棲息水深雖淺,但均不靠近岸邊,在人工魚礁區亦常見。繁殖季節時即開始配對,產黏性卵,由公魚負責孵化工作。
無甚利用價值,但因數量多,故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是被掠食之對象。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雀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teo jamaicensis
雄鳥體長45~56公分,雌鳥體長50~65公分,翼展105~135公分。體色變異很大,背面通常深褐色,腹面為黃白色、紅色或黑色。羽栗紅色或暗褐色,背面有許多縱斑。
共14亞種,廣泛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自阿拉斯加、美國、中美各國及西印度群島。
遍布於各型棲地,從沙漠、農田、森林,甚至都市都有出現。主要以小至中型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食。繁殖期各地不同,單獨營巢,巢可使用數年,每窩產2~3顆卵,4~5週孵化,6~7週羽毛長成。繫放捕捉曾發現活了超過21年的個體。
鳥綱(Class Aves)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鷺鷹科(Family Accipiteridae)
吉拉毒蜥,鈍毒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loderma suspectum (Cope, 1869)
全長約41~56公分;頭寬大,牙齒後彎,下頜的牙齒有凹溝,頸部粗短,身體胖圓型,巴粗短,長度約為吻肛長的55%以下,肛門前有2片較周圍鱗片大的大形鱗片,四肢短而壯,各具5個長有利爪的趾頭;體背面鱗片一致為珠狀的骨質鱗片;臉部到嘴角及四肢下半部為黑色,頭頂、身體及部為粉紅、黃或橘紅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這些斑點及斑紋有成橫斑排列的趨勢。
由美國西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喜出沒於沙漠灌叢及乾草原區,會棲息於岩石下及自已或其他動物挖掘的洞穴中;下頜後方有1對毐腺,可分泌毒液,在攻擊時毒液會沿嘴唇與牙齦間的溝漕,流至下頜齒根,再經由牙齒的冇¹溝注入被咬者體內,以引起中毒,根據統計約有1/3的人類會中毒而死;地棲型,以小型哺乳類、哺乳類幼體、雛鳥及爬蟲類的卵為食,夏天為其交配季,雌蜥一次可產3~5個長橢圓形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毒蜥科(串珠蜥科)(Family Helodermatidae),Gila Monsters
印度牛魚(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1758)
體延長,平扁。頭寬扁,頭上稜棘低平,無眶上棘 。眼中大,上側位,虹膜瓣僅懸掛在瞳孔,既不是雙葉亦不是鬚毛狀。前鋤骨齒呈新月形排列。前鰓蓋骨末端有2枚粗鈍的硬棘。間鰓蓋膜存在。側線之鱗片均無棘。體黃褐色,背側具6褐色橫紋。臀鰭淺灰色;胸鰭灰黑色,密佈暗褐色小斑;腹鰭淺褐色,具不規則小斑;鰭具黑斑。最大體長可達1公尺,一般皆在30~40公分間。
自非洲東南岸,東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中國、日本等海域。
近海底棲肉食性魚類,主要棲息於沿岸至水深50公尺的砂泥底區或珊瑚礁區外的沙地上,游泳能力較緩慢,常隱藏於砂泥中伺機捕食小魚及小蝦等底棲生物。每年4~7月會游近沿岸地區產卵。
可在漁市場看見其蹤跡。可用底拖網、延繩釣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結實味美,油煎、清蒸或煮湯皆宜。為台灣早期物資缺乏的蛋白質來源,但因過度捕捉數量已大為減少。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魚亞目(Suborder Platycephal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魚科或鯒科(Family Platycephalidae)
斑秋姑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upeneus spilurus (Bleeker, 1854)
體圓長;頦鬚1對;自吻端之體側中央具有3條黑色縱帶;柄具1淺大黑鞍斑;各鰭為灰色;體長可達2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
喜棲息於珊瑚礁地帶的肉食性魚類。
可用手釣和流刺網漁獲,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鬚鯛科或秋姑魚科或羊魚科(Family Mullidae),Goatfishes,Surmullet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鷸(黑塍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mosa limosa
體長36~44公分。體型高而瘦長,喙長而直,基部粉紅色;虹膜暗褐色;腳長,暗灰色或藍灰色。成鳥繁殖羽頭頂紅褐色,眉淡黃色,眼睛後方紅褐色;後頸紅褐色,有暗褐色斑點。上背、肩羽和三級飛羽黑色,雜有淡黃褐色和紅褐色;初級飛羽黑色,除了外緣羽毛之外基部皆為白色;腰部和上覆羽形成一方形的白色斑紋;羽大部分為黑色,基部大多為白色。上腹部白色,具褐色條紋;翅膀下方白色,外緣黑色。非繁殖羽較樸素,偏灰褐色。幼鳥和成鳥非繁殖羽相似,但頭頂具褐色和黃褐色條紋。
共3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歐洲南部、非洲中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澳洲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等地度冬。
棲息於潮間帶或內陸湖邊緣的泥濘地、農地或濕草地。常成小群活動,一起抵禦掠食者的攻擊,有時也會上千隻成群出現於一地點。覓食時用喙撿拾或向前刺探,昋食食物時頭部和喙會上舉。繁殖時特別吵雜,非繁殖期則相當安靜;展示時會發出“grutto”的咆哮聲,或尖銳而重複的“wick-a-wick-a-wick-a”、“tititit”和嘶啞的“wee-eeh”聲;互相聯時則會發出短而重複的“tuk”或“kek”聲。繁殖期4~8月,於高沼地、開墾地、接近淡水水域的低海拔草地等環境繁殖。雄鳥求偶時,會在空中進行轉身或翻滾的飛行展示。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一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後貫通,相互呼應。如:「這篇文章構局嚴密,首一貫,相當流暢。」
無頭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情沒有線索,原委不明。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三折:「這官司無頭無,那賊人難捉難拿。」
2.比喻事物紊亂無條理。如:「這篇文章無頭無,不知所云。」、「他辦事一向無頭無,成不了大事的。」也作「無頭無腦」。
黃頭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或冬夏的羽色皆略有差異。雄鳥繁殖羽頭頂至後頸黃白色,有絲質光澤。背面黑褐色,羽緣灰褐色,形成暗色縱紋。羽黑褐色,羽緣淡褐色,末端白色。腹面一致的黃白色,胸、脇稍帶黃褐色。雌鳥體型略小,羽色大致似雄鳥,但頭部黃褐色有數列黑斑,眉斑黃白色。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的繁殖羽。喙暗褐色,下喙淡色。跗蹠及趾肉色。
藏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言多隱諱,舉止畏縮的樣子。《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雖然句句的露藏頭,被你二人層層的尋根覓究,話也大概說明白了。」也作「藏頭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