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淺礁梭子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伊朗梭子蟹、伊島梭子蟹,英名Swimming crab。頭胸甲寬約2.5公分,表面具有許多小顆粒及隆起,分區明顯;前側緣含眼後齒一共有6至9個齒(大多為8至9個齒),7齒者,缺第4及第6齒;如果只有8齒時,其中第4齒退化,第9齒特別長(約與螯腳的不可動指等長)且略向後方生長;前額具有4個三角形的鈍齒,中央2齒較小。後側緣內凹,中部突出,後側緣與後緣的交角具一向上捲曲的小齒。螯腳稍不對稱,普通長,長節內緣具有3個尖棘,背面具有呈鱗片狀排列的細小顆粒,近末端有一彎齒;腕節的內、外角各有1棘,掌節外緣末1/3處有一脊狀突起,上前緣具有2個尖棘,與腕節交接處還有一棘。前3對步腳細長,第4步腳粗短,...
|
淺盤軸孔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珊瑚體呈桌面形,水平伸展,小分枝分布均勻,垂直向上伸展,直徑小於4 mm,高度不到4公分。軸珊瑚孔的外徑為1.4~1.9 mm,內徑為0.8~1.2 mm,隔片二環;側珊瑚孔為唇瓣狀或圓管狀,開口傾斜,也有二環隔片。共骨為延伸的肋片或網狀。生活群體呈褐或綠褐色。雌雄同體,生殖為排放型。
|
擬淺盤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擬淺盤步海燕、擬淺盤小海燕,俗稱擬淺盤海星,英名Cryptic rock star。身體小而扁平柔軟,略呈星形,腕足短,由身體中央至腕尖的輻長僅約1至2公分,有4至7隻,通常為5隻,末端鈍圓,反口面(背部)粗糙,大都呈銹黃綠色、灰棕色與棕褐色的雜斑,形成很好的保護色。背板上覆有4至20個略呈顆粒狀的短鈍棘;間輻區的背板略為圓形,且呈覆瓦狀排列。肛門周圍有6至8根短棘。篩板一個,位於肛門旁。皮鰓單個存在,孔大,且只存在於背面,皮鰓區多位在輻部及體盤中央區,身體邊緣無皮鰓。腹板呈倒 V 字形排列。兩個口板明顯分開。口棘及步帶棘上都有皮膜。
|
淺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緣份淺。
|
淺蟲勾氏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爲低矮而長伸的梯形,膨脹,有狹窄的緣稜。背緣近於平直,腹緣腳掌形。前緣小於後緣。前緣爲偏弧形,下緣伸出。後緣近於直伸,由背緣角,傾斜,有一個後緣與腹緣形成的尖角。殼體刻有分布均勻的毛細孔。
|
膾炙人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膾炙天下注音︰ㄎㄨㄞˋ ㄓˋ ㄊ|ㄢ ㄒ|ㄚˋ漢語拼音︰kuài zhì tiān xià釋義︰猶「膾炙人口」。見「膾炙人口」條。
01.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林和靖賦〈梅花〉詩,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膾炙天下殆二百年。」 參考詞語︰膾炙海內注音︰ㄎㄨㄞˋ ㄓˋ ㄏㄞˇ ㄋㄟˋ漢語拼音︰kuài zhì hǎi nèi釋義︰猶「膾炙人口」。見「膾炙人口」條。
01.宋.林景熙〈故國子正鄭公墓誌銘〉:「然性有能盡,而命不可期;理有能窮,而數不可必。雖立卓之顏,而不免於短也,況以此議公哉!公程文在黃子冊中,膾炙海內,至今誦之。」 參考詞語︰流膾人口注音︰ㄌ...
|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業。
|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
滄海桑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葛洪,晉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朴子。好神仙導養之法,著《抱朴子》一書,述煉丹之法,建立長生理論。而成書時間較晚的《神仙傳》,收錄數十位道教神仙的傳記,書裡記載這麼一段故事:傳說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談天敘舊時說道:「自從上次接待你之後,東海已經三次變成農田了,時間過得真快。剛才到蓬萊仙山去巡視時,看見周圍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時又淺了一半,難道又將再度乾涸變成陸地?」王方平於是感嘆地說:「一旦變成陸地後,行經東海,又要滿是飛揚的塵土了。」後來這個故事演變成「滄海桑田」這句成語,「桑田」就是種農作物的田,也就是陸地。「滄海桑田」原用來比喻環境變化很大,後亦可用來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
|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