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9.12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語無倫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張孝祥〈辭免知潭州奏狀〉:「臣得力,以趨職事,祈天請命,語無倫次。」
仁至義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至義盡」是指力盡到「仁」與「義」之道,仁義之道指的是仁愛與正義,即是待人要寬厚、處事要有義氣,為儒家的中心思想。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特牲》。《禮記》是記載周代儀禮的書。其中有關祭祀的部分,談到當時都在十二月田事告一段落時,由官方來舉行祭祀農神以及有助於農事的其他事物。祭祀的對象有八:除了最早教人民從事農耕的神農氏、帝堯的農師后稷,還有當時的農官、農官在田間的處所,另外還包括了貓和老虎,因為牠們會吃掉破壞農作物的田鼠與野豬,另外還有與農事密切相關的田舍及溝渠,最後並祈禱昆蟲不要來作亂。這樣完備的儀式非但祭祀農神,連帶對農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報,已是「仁之至,義之盡」,各面方都照顧到了...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戰時擊第一通鼓,戰士們最能鼓足勇氣。語本《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後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奮其智謀,討彼凶逆,一鼓作氣,萬里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饒鴻生在兩江制臺面前告奮勇的時候,不過是個一鼓作氣,他說要遊歷英、法、日、美四國,不免言大而夸。」
餘音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衍不支,宛如面談,亦其得也。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滔滔不,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所以「意隨言盡」,沒有餘韻。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子.上仁》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无高,義取无多。不以德貴,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1>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2>。……」 〔注解〕 (1) 欲:欲望。 (2) 妄取:隨便拿取。
無所不用其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一個地方不盡全力。《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力不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時人士眾,皆已物故。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雖欲盡其力,以報塞天恩,迫於歲暮,犬馬齒索。蠻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姦宄之源,生逆亂之心,而卿大夫1>咸懷一切,莫肯遠慮。如有卒暴2>,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力之用,誠可痛也,故超萬里歸誠,自陳苦急,延頸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錄。 〔注解〕 (1) 卿大夫:卿和大夫。後泛指貴族。 (2) 卒暴:突然發生的暴動。卒,音ㄘㄨˋ,突然。 ※◎2《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二十一年冬,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及得見,皆流涕稽...
德高望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3>下議4>,稱己德隆望重,既錄5>百揆6>,內外群僚皆應盡敬。於是公卿皆拜。于時軍旅荐興,國用虛,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注解〕 (1) 元顯:即司馬元顯,生卒年不詳。晉司馬道子之子。 (2) 諷:暗示。 (3) 禮官:職官名。職司禮儀的官員。 (4) 下議:交給下面討論。 (5) 錄:登錄、任用。 (6) 百揆:總理國政之行政長官。
手足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手足靡措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ㄇ|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 zú mí cuò釋義︰靡,通「無」。「手足靡措」即「手足無措」。見「手足無措」條。 01.《逸周書.卷九.芮良夫解》:「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懃德以備難。下民胥怨,財力單,手足靡措。」 參考詞語︰手足失措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ㄕ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 zú shī cuò釋義︰猶「手足無措」。見「手足無措」條。 01.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寧,顧已慚靦,手足失措。」 02.《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侍奉。《論語.學而》:「事父母能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