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65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蓄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蘊積已久的意念。唐.開元宮人〈中〉詩:「蓄意添多線,含情更著綿。」也作「蓄念」。
雞群鶴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然中箭身亡,當時他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上。亂事平定後,隨從想為惠帝清洗血跡,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而堅持留下血跡。據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載,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顯得非常突出。」後來「鶴立雞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繡有蟒蛇圖案的。如:「蟒服」、「蟒」。
金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官員的佩飾。唐制三品以上、元代四品以上官員佩帶金魚飾。唐.元稹〈自責〉詩:「犀帶金魚束紫,不能將命報分毫。」
煦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暖和。元.張養浩〈冬〉詩:「負暄坐晴簷,煦煦春滿。」
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仇敵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
走為上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糧袋堆成像小山一樣高,士兵還故意失手打翻米袋,魏軍一看滿地白米,趕緊報告叔孫建。第二天,叔孫建披戰觀看宋軍,宋營鼓聲大作,戰車上帥旗高掛一人穿便服,後面跟著整齊的宋軍,對四周的魏軍一點都沒放在眼裡,叔孫建不敢輕敵,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便下令撤軍十里,宋軍就這樣突出重圍,全軍而返。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溜之大吉、逃之夭夭、遠走他方 相反詞 頑強固守 5.例句 小劉在公司遭受冤枉難以洗雪,只好採取「走為上策」的策略,一溜煙走了。
捉襟肘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捉襟見肘」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讓王》1>曾子居衛,縕无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2>,十年不製衣,正冠3>而纓4>絕,捉衿5>而肘見,納屨6>而踵決7>。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韓詩外傳.卷一》。 (2) 舉火:生火煮飯。 (3) 正冠:把帽子戴正。冠,音ㄍㄨㄢ。 (4) 纓:繫帽的帶子。 (5) 捉衿:抓住胸前的衣襟。衿,音ㄐ|ㄣ,同「襟」,古代衣服的衣領。 (6) 屨:音ㄐㄩˋ,鞋子。 (7) 踵決:腳後跟露出來。踵,腳後跟。〔參考資料...
錦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色彩花紋絢麗的絲織品。舊時為江南貢品,用來作服、帷幛等。
恩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恩惠、深厚的情義。[例]父親至今仍不忘當年同冒死搭救的恩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