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5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學為歷代書目「經部」中的一個別,收錄有關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方面的書籍。
  〔七略〕及〔漢書藝文志〕即在六藝略之內設小學,所收錄的內容全為字書,如〔史籀十五篇〕、〔倉頡一篇〕等;那時尚未出現韻書,而〔爾雅〕的書則附載在孝經之內。
  〔隨書經籍志〕經部小學內已兼具文字、聲韻、訓詁諸書,此外還收錄了拓本、刻石、外國語等和小學體例相近的圖籍。〔爾雅〕則仍附載在論語內。
  〔舊唐書經籍志〕把〔爾雅〕及訓詁諸書別立訓詁,至〔新唐書藝文志〕則又將訓詁改隸入小學中,自此以後,諸家書目均在此基礎上各自增益,例如〔新唐書藝文志〕將書法亦列入小學,...
資訊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環境型目錄1 定義2 環境的複雜性3 環境的穩定性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資訊觀點的形成,主要有某些型,這些型基本上是以許多相似的層面、概念或複雜、穩定與不穩定的連續體為基礎。我們就把這些概念依造不同連續體加以分:從簡單到複雜的環境,從穩定到不穩定的環境,依照這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菌」之俗稱,參見「真菌」條。
呼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引同型的朋友,結成黨羽。常有鄙視的意味。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呼朋,搖頭鼓翼。」也作「呼朋引伴」、「呼朋引」。
聯合國人環境會議宣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斯德哥爾摩人環境宣言。此宣言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環境會議之成果,包括與會各國及國際組織間之7點共識及26點原則,以引導世界各國人民保護及改善人環境,七點共識為:(1)科技發展提昇了人改變及利用環境的能力,不論天然或人為環境都是人尋求福祉時所必須的,也是基本人權的一部份。(2)保護和改善人環境攸關世界各國人民福祉,是各國人民迫切期盼的,也是各國政府的責任。(3)妥善利用環境可提高各國人民之生活品質,若使用不當則可能帶給人及人環境無法估算的損害。(4)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問題多因開發程度不夠而造成,已開發國家之環境問題多與工業化及技術發展有關。(5)...
〔國際專利分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效的專利文獻不僅需要包含該國的專利資料,更重要的是應涵蓋主要工業國家的專利資料。然而這些專利文獻極難彙整。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的專利局採用的分系統並不相同。因此,對於各國的專利局而言,大部分他國的專利資料都必須依據國際的系統加以重新分。由於這個原因促使各國採用國際專利分法(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簡稱IPC)的需求日益迫切。為使多數國家有機會與討論並修正該分表,以達統一分的目的,斯特拉斯堡協定(Strasbourg Statement)於1971年3月開始進行協商,1975年10月7日生效。其為發明專利,包括出版的專利申請書、發明證...
四部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部分法是中國圖書分法中最常用的一種,一般簡稱之為四分法。四分法最早出現在曹魏時代,〔隋書經籍志〕的序文中說:「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這兩部書目都已失傳,但據〔隋書經籍志〕序文記載,它們是分作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載六藝及小學;乙部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載詩賦、圖讚、汲冢書。可見當時的四分法並不嚴謹,所以只能用甲、乙、丙、丁稱之,而不能確實為各部命名;而且內容雜錯,若勉強以後代的四分法觀念來看,它們的順序大致上是經、子、史、集。這是四分法的第一步發展。
  到...
正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史為中國圖書分四分法中史部的別。凡由皇帝欽定為正史的史書,以及和他們有關的注疏、音義等書均屬之。如[史記]、[漢書]等。正史最早出現於[隋書經籍志],以紀傳體史書為著錄對象,其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均沿用此例,紀傳體遂成為正史的著錄取捨標準。
  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乾隆皇帝明令定著二十四史為正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鹼本專指鉀與鈉的氫氧化物及其碳酸鹽;今廣泛將鹼金屬及鹼土金屬元素的氫氧化物及碳酸鹽甚至碳酸氫鹽及氨水都包括在內。鹼能中和酸而生成鹽,它的溶液會使紅色石蕊紙變藍,其水溶液有澀味及滑膩感。
古文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姚鼐編。七十五卷,分十三,選錄各家之文,以示義法,為桐城派之要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