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777 ms
共 1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無監督分類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模式識別或自動分類過程中,依隨機向量本身的統計特性來進行分類的做法。
|
塊分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依關鍵字的首部,將大量記錄分成若干個大小適當的塊以利處理。
|
交換分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泡沬排序】(bubble sort)。
|
插入分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串列排序法;開始時,串列中只有一個元素,當有新元素加入時,將其排放在串列中的正確位置,如此反覆執行,串列會持續增大且維持其正確順序。
|
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如:「分割」、「分離」。
配與。如:「母鳥將捉回來的小蟲分給小鳥吃。」
分擔。如:「分憂解勞」。
辨別。如:「分辨是非」。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
區別、不一樣之處。如:「大小之分」、「人我之分」。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約分」、「二分之一」。
評定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量詞:A>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B>用於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C>用於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D>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只花五分鐘的時間,就完成這項實驗。」E>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F>用於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逢人只說三分話」、「一分努力,一分收穫。」
名位、權利、義務等的範圍、限度。如:「身分」、「名分」、「本分」。
整體中的局部。如:「部分」。
|
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如:「類似」、「相類」。
由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聚合而成的種別。如:「人類」、「種類」、「類別」、「分門別類」、「物以類聚」。
大概、大抵。如:「大類」、「類皆如此」。
量詞。用於計算事物類別的單位。如:「兩類情況」、「三類貨物」。
|
相濡以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釋義2 2.出處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釋義濡,濕潤。沫,唾液。魚在陸地上,彼此以唾沫來潤溼對方。形容患難時互相救濟扶助。 2.出處《莊子.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1>,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2>,相濡3>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注解〕(1) 涸:音ㄏㄜˊ,水乾竭、乾枯。...
|
鍥而不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例句4 辨誤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解釋雕刻ㄧ件東西,ㄧ直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堅持不懈。 例句學習要有鍥而不懈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 辨誤「鍥」不能誤讀為「ㄑㄧˋ」
|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元.白珽《湛淵靜語》 2.語譯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3.故事內容 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藥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他想了一會,就得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麼受得了呢?”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不求甚解 相反詞 融會貫通 5.例句 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
|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說明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孟子.告子上》(1)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2)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注解〕(1) 典故或見於《文子.上德》。(2) 與:支助、贊助。 2.說明 「杯水車薪」就是只拿著一杯水,卻想要去消滅一車子薪柴所燃燒的火。這句成語的典源從孟子的一段話而來。在《孟子.告子上》裡面,記載了孟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仁的力量很大,它可以像水消滅火一樣去消滅不仁的事。但是當今行仁的人並沒有真正全心全意去做,力量當...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