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縱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縱蕩逸。《晉書.卷六二.劉琨傳》:「雖暫自矯勵,而輒復縱逸。」晉.張華〈博陵王宮俠曲〉二首之一:「身在法令外,縱逸常不禁。」
不學無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時,昭帝卻在二十一歲時突然得病去逝。霍光只好再和大臣商議,立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沒想到劉賀放縱無道,霍光只得建議皇太后廢了劉賀,另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即為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的妻子基於私利,想把女兒嫁給宣帝為后,便設計毒死原立的皇后。後來東窗事發,霍光的妻子眼見事情即將敗露,只好將實情告訴丈夫。霍光聽了雖然大為震驚,但還是隱瞞下來。霍光死後,有人將此事密告皇帝,霍光的妻子便意圖謀反,被朝廷派兵圍捕,霍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
通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漢制。將記有姓名、年齡、身分的竹片掛在宮門外,經核對相合者,得出入宮門。《漢書.卷七四.魏相傳》:「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寖不制。」
一念之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念之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念」,是指心中的念頭。「一念之差」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在宋朝蘇軾的〈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詩中即可看到「一念差」的用法:「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前生或草聖,習氣餘驚蛇。」意思是說他三生都是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道。前輩子或許是張旭,所以書法還留點放縱的習氣。後來「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如宋.陸游〈丈人觀〉詩:「我亦宿誦五千文,一念之差隨世紛。」又如《警世通言.卷三五.況太守斷死孩兒》:「這般會合,那些個男歡女愛,是偶然一念之差。」
千金敝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晚就過世了。隔天其手下部將即向吳漢投降,吳漢卻下令誅殺公孫述的妻子兒女,將他的首級傳送回洛陽,並且放縱士兵在城中燒殺虜掠。光武帝聽到這個消息,下詔譴責吳漢。當時吳漢的副將劉禹也對他說:「成都城裡的老弱婦孺數以萬計,一旦放任士兵縱火搶奪,後果將不堪設想,光是聽到就讓人鼻酸。在一般人家裡儘管是殘破不堪的掃帚,也會當作價值千金的寶物來珍惜!何況他們都是我大漢的子民,你怎麼忍心這麼做?古籍中也記載:春秋時人秦西巴,因為不忍心看母鹿傷心,於是偷偷放走主人獵得的小鹿,結果主人知道後很生氣的把他趕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
恣肆無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所顧忌的隨意放縱。《明史.卷一九六.桂萼傳》:「其言恣肆無忌,朝士尤疾之。」也作「恣睢無忌」。
劣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劣的本性。《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誰想他倚了功高權重,早把顧先生的話也看成一片空談,任著他那矯性劣性,便漸漸的放縱起來。」《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其實這番舉動,還是倚賴人的劣性,要算畢生之玷了。」
無所畏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都不懼怕顧忌。《漢書.卷七六.王尊傳》:「知中書謁者令顯等,專權擅勢,大作威福,縱恣不制,無所畏忌,為海內患害。」《晉書.卷五九.齊王冏傳》:「董艾放縱,無所畏忌,中丞按奏,而取退免。」也作「無所顧憚」、「無所顧忌」、「無所忌憚」。
恣睢無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所顧忌的隨意放縱。《清史稿.卷二五一.李之芳傳》:「世祖時賞罰出至公,督撫不敢恣睢無忌。」也作「恣肆無忌」。
流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放縱而無節制。《荀子.非十二子》:「多少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漢書.卷八五.谷永杜鄴傳.谷永》:「亂服共坐,流湎媟慢,溷郩無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