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61 ms
共 7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膜披單棘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etoderma penicilligera (Cuvier, 1829)
體菱狀,側扁;全身佈滿發達之皮質突起;體灰色,佈滿水平黑紋;胸鰭後上方有2大黑斑;鰭膜有細黑點;體長可達18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台灣海域常見的肉食性魚類,稚魚常游息於海草間。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單棘魨科(Family Monacanthidae),File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
棘軸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棘軸蝦Neaxius acanthus棲息於0~10公尺的淺海沙地上,常在珊瑚沙地上挖洞而居,會與蝦虎科的魚類共生,使用同一個洞穴,棘軸蝦負責挖洞,而蝦虎澤負責警戒,遇到威脅時會一起躲入洞中。 本物種廣泛分佈於臺灣、日本、新克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澳洲、馬達加斯加、肯亞、菲律賓、關島等地,臺灣本島及各離島沿海的珊瑚礁區潮間帶,尤其是海草床的沙地上常見本種的蹤跡。
|
印度棘茄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圓盤狀,相當扁平;額部相對突出,餌球背視不可見;背部佈滿尖棘,或單一或分岔;通常腹部具有顆粒狀棘;新鮮時背部呈黃棕色,體背具有一對對稱之H狀褐色斑紋,胸鰭基部為紅色,邊緣為黃色,具有一細白條紋。Lee (1988)所記錄之Dibranchus japonicus為本種之誤鑑。
|
喙吻田氏鯊或篦吻棘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ania calcea (Lowe, 1839)
第一背鰭基底極度延長,鰭高則很低,起點位置與胸鰭基底相對;由第一背鰭硬棘起點至後角之長度,長於第一背鰭後角至第二背鰭硬棘之長度。尾柄不具隆脊起線;皮齒細小,皮齒冠約為0.5公釐長;體色棕灰。
主要出現於北大西洋東岸沿近海域,西印度洋及東、西太平洋亦有零星分布,臺灣地區則於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陸棚或斜坡區上層水域,是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73~1,450公尺,底棲性。卵胎生,每胎產仔6~12尾,以底棲之魚類及蝦為食。最大漁獲體長111公分,成熟體長約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延繩釣漁獲。供食用,肝臟富含鯊烯。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刺鯊科(Family Centrophoridae)
|
曳絲前棘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phanolepis cirrhifer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體菱狀,側扁;雄魚背鰭第鰭條延長成絲狀;體灰綠色,具許多水平黑細紋,夾雜許多小黑點;背、臀鰭灰棕色;尾鰭具2條垂紋;體長可達20公分。
中國東海、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喜棲息海草中的肉食性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單棘魨科(Family Monacanthidae),File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
赤麗棘海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麗棘海星Echinaster callosus屬於棘海星科Echinasteridae,具有5隻較長且末端翹起的腕;輻長(R)與間幅長(r)的比值為13公分/12公分,骨板呈網狀排列,皮鰓成群出現,皮鰓區位於骨板之間,腕足背面的皮鰓區較大,骨板交會處有直立型大棘,篩板一個,在乾標本中明顯隆起,上面有許多放射狀溝紋,肛門位於體盤中央,被 5~7 個直立棘包圍,第1、2、3溝棘排成一列,方向與腕的方向垂直,第1溝棘短小;腕基部的第3溝棘末端常有3~4個分叉,第4溝棘(或稱為側溝棘)粗大,末端常見5~8個分叉突起。赤麗棘海星乾標本的管足可看出明顯的二列,體盤與棘均有厚皮膚包覆,由福...
|
赤鰭棘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不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垂直線上;鼻骨的前緣有兩個分開的小棘;鼻窩沒有小刺。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長度約等於眼徑;眶下骨上緣幼時具小棘,長大後平滑。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 47-52,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 2.5;頰上具 5 列斜鱗。鰓耙數6-8+13-15=19-23。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 X-I,軟條 14;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軟條 9;胸鰭軟條 14-15(14);尾鰭深叉形。體為紅色,體側具銀紅色斑紋,並有藍色的虹彩;...
|
環棘鞭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環棘鞭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Brittle star。體盤略呈圓形,直徑約可達3公分,反口面(背部)為紅棕色,體盤上有很多紫黑色的斑點,以及許多粗糙小鱗片,生有尖銳的刺棘。腕足5隻,長約可達24公分,十分細長且易斷,呈紫紅色至橘色,有十分美麗的菱形格狀花紋,每節具有4枚白色的腕針,其上有黑色的環紋,且上方第一枚腕針常膨大成棍棒狀;但在幼小個體上常缺這種棒狀棘。觸手鱗2個,偶然也有3個的。輻楯小,不發達,輪廓不明顯,彼此分離。口楯為橢圓形,較長。側口板為三角形,彼此不相接。口棘4至5枚,外側一枚最大。齒棘9至12枚,排列成方形。齒4枚,末端為截斷形。腹面間輻部中央和邊緣...
|
九棘長鰭鸚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稍長;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背鰭連續,前方數棘較高;胸鰭稍圓;側線完全,連續不間斷,在背鰭後部陡降。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D. IX, 11;A. III, 9;背鰭前方數棘較高,雄魚第I-II棘延長為絲狀。體色多變,雄魚紅褐色至黄褐色,體具白色點狀列,但有時不顯;鰓蓋上形成一黑色眼斑。雌魚體色雷同,白色點狀列明顯。幼魚體色橄欖綠。
|
雙棘甲尻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卵形。頭部眼前至頸部突出。吻稍尖。眶前骨下緣突出,無棘。前鰓蓋骨具棘;間鰓蓋骨無棘。體被中小型櫛鱗,頰部具鱗,頭部與奇鰭被較小鱗;側線達背鰭末端。背鰭硬棘XIV,軟條18-19;臀鰭硬棘III,軟條18-19,末端圓形或稍鈍尖;尾鰭圓形。幼魚時,體一致為橘黃色,體側具4-6條帶黑邊之白色至淡青色之橫帶,背鰭末端具一黑色假眼;成魚則體呈黃色,橫帶增至8-10條且延伸至背鰭,背鰭軟條部暗藍色,假眼已消失;由背鰭前方至眼後亦有黑邊之淡青色帶;臀鰭黃褐色,具數條青色弧形線條;尾鰭黃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