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真鎧茗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殼由15片白色殼板所組成,這些殼板彼此緊密相連,並被厚厚的殼膜所包覆。
恆春鰕虎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藍帶矛海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長略長於後頭部;部背中稜完全,兩側無棘列。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體環無弱縱棘;無皮瓣。雄魚部腹側具一骨質突起。骨環 17-18 + 13-17;背鰭鰭條數 21-29;胸鰭鰭條數 19-23;尾鰭鰭條數 10。體橘黃色,頭部及體側無黑白相間橫帶,僅於端至體側具一1/2體高寬之藍黑縱帶;尾鰭褐色有4-5個橘黃斑塊。
海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軀幹部的上側稜緣邊不具細棘齒;背鰭基底下方之體環背部隆起。略短,頭長為其3.1-3.8倍;部背中稜不連續,具2-3個半分離的棘或稜脊冠,通常具三個側棘以及在眶後區及眶上區後緣具棘狀稜脊。主鰓蓋具完全的中縱稜,上側縱稜的邊緣至少一半長具小齒。體環無弱縱棘;頭部及身體無大型葉狀皮瓣。骨環14 + 33-35;背鰭鰭條數19;胸鰭鰭條數13-14;尾鰭鰭條數 10。體污褐色或略淡色,頭部雜有褐色斑駁,體側另具四條不顯之黑色寬橫帶,橫帶另具白色窄橫...
背燈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otolychnus valdiviae (Brauer, 1904)
口大,上頜骨超過眼眶後緣,其末端稍擴大;腭骨齒3列,細小均大;中翼骨齒缺如。頭部發光器Dn存在,但Vn缺如。臀鰭起點與背鰭基起點接近,且背鰭基與臀鰭基之長度略等。胸鰭高位;側線較不明顯。身體發光器有:5個PO、4個VO;2個Prc呈垂直排列。雌雄皆具SUGL及INGL,但雄魚之SUGL較大。發光器VLO、SAO3、Pol及Prc2皆在側線之上方。
三大洋之溫熱帶水域,台灣東南及西南部海域。
本種屬小型燈籠魚,體長約為3公分以下。日間常棲息於450~600公尺之水層;而夜間多在100公尺以淺之水層。
可以中層拖網漁獲之,目前甚少為人類所利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 (Bleeker, 1852)
體呈圓柱型,頭大而鈍;腹部可藉吸水或批氣而膨脹成球狀;體背及體側為灰褐色具許多大小不一白斑,斑間隙密佈小黑點;頭側具4~6條暗色垂直橫帶;延伸至腹部稍上方;腹部白色;背、腹交接處有一金黃色縱帶延伸至尾柄;各鰭黃色;體長可達1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
棲息沙質海底的肉食性魚類,卵巢含劇毒。
以拖網漁獲,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四齒魨科(Family Tetraodontidae),Globefishes,Puffers,Swellfihes
魨上科(Superfamily Tetraodontoidea)
麥奇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紡錘形而側扁。口端位,口裂大,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鉤形。鰓被架12-16。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裸出無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1-12;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12;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體色隨著棲息地、魚體大小與性別狀態而有所改變: 溪流型與溯河產卵型的魚體比較黑,顏色比較強烈;湖泊型的魚種顏色較淡且比較明亮與偏銀色。一般體背側為灰綠色,腹側銀色,身體、背鰭與尾鰭皆密佈黑點,腹部較少。幼魚體側具有8-13個橢圓形斑塊,成長後消失。生殖季時,成魚體側中央的紫紅色縱帶特別顯著。生育期的雄魚並沒有追星(nuptial tubercles)出現,只有在頭部、口部與...
長鼻粗海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體環於背鰭基底處拱起,下側稜終止於尾環,中側稜與尾部下側稜相接。稍長,頭長約為其1.9-2.1倍;部背中稜完全,有小棘,呈鋸齒狀,在鼻孔附近些微隆起。主鰓蓋具一隆起而向上彎曲之稜背。體環邊緣平滑;或有皮瓣,或無。骨環 21-23 + 42-53;背鰭鰭條數 26-30;胸鰭鰭條數 16-19;尾鰭鰭條數9。體呈淡褐色,軀幹上無小的斑點散在。
黑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頭大。眼大。長且端較尖,部較渾圓不呈鏟狀;上頜邊緣由前上頜骨構成,上頜後緣未達眼眶後緣,上頜骨無齒。鰓條骨6。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非常明顯而發達,並且呈現黑色。具發光器。背鰭和臀鰭位於身體的後部,靠近尾柄的部位,幾相對,基底長度相當,無硬棘,背鰭軟條17-18,臀鰭軟條18-20;腹鰭小,位於體中部稍前;尾鰭深叉。體色為深褐色,頭部顏色略深。
臺灣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大。部極端延長,呈尖銳狀,的邊緣軟不完全被硬骨所支持;鼻窩裸露無鱗;齒為錐狀,多列排列成寬齒帶。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起點對齊;體被弱棘鱗,棘刺多且密,形狀大小一致呈散射狀排列;頭部腹面的後方區域被鱗,其餘部份裸出。發光器甚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達喉峽部,為長型桿狀,兩端膨起,各有一個發光腺。體為淺灰色,體側夾雜許多不明顯的淡青色斑紋,腹部白色,部腹面白色並散有零星小黑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