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6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漢摩拉比法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為王國第六代統治者(約西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其建立一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及水利建設等各式權力於己身,其在位期間漢摩拉比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等各式發展,使得當時的巴比倫為一強盛國家。(註1)然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摩拉比為維持王國的統一,必須調解臣民之間的內部糾紛,以維持王國內部的平衡,「為了不讓強者欺凌弱者,為了孤寡各得其所」,能更有效的統治國家...
|
氣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朝稱制,委政於莽,號安漢公。後假禪讓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法令煩苛,光武起兵討之,王莽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
(2) 蘊藉:含蓄不外露。
(3) 裂冠毀冕:比喻破壞傳統文化。冠、冕,中原民族所戴的帽子。 2、「填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據《全唐詩.卷二一四.高適》引)睹君濟時略,使我氣填膺1>。長策2>竟不用,高才徒見稱。一朝知己達,累日詔書徵。羽翮忽然就,風飆誰敢凌。舉鞭趨嶺嶠,屈指冒炎蒸。北雁送馳驛,南人思飲冰。彼邦本倔強,習俗多驕矜。翠羽干平法,黃金撓直繩。若將除害馬,慎勿信蒼蠅。魑魅寧無患,忠貞適有憑。猿啼山不斷,鳶跕路難登。海岸出交趾,江城連始興。繡衣當...
|
挺而走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鋌而走險」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文公十七年》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1>;不德,則其鹿也,鋌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
有始無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大雅.蕩》這篇詩的〈詩序〉作者,一般認為是召穆公所作。召穆公有感於周朝王室敗壞,在位的周厲王又暴虐無道,作者於是假借文王的語氣,列舉商朝紂王種種惡行,藉以作為周朝君王的警惕。〈蕩〉詩的第一章說到:偉大的上帝,替人民選立了君王。當君王暴虐無道時,他的命令也就邪僻不正,以此教導百姓,都變得沒有誠信。每個國家建立初期的君王,沒有不好的,但是很少能好到底的,到了後來就會出現敗壞先人祖業的君王,導致國家走向敗亡之途。後來「有始無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半途而廢,不能貫徹到底。另外《戰國策.秦策五》有一段文字,舉智伯、夫差、梁惠王三人,能始不能終之例,以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
|
乾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曆,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子時出生),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子顒琰,即為年號嘉慶的清仁宗。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駕崩,成為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
|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康熙在位期間被臣民稱為「康熙盛世」,死後安葬在直隸遵化馬蘭峪,陵號景陵 生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
|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齊和楚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裡與莊子成為朋友。魏惠王死後,張儀失寵,惠施回到魏國。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 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終年約六十歲。惠施的政治活動經歷和政績表明,他不僅有明顯的法家傾向,而且非常富有縱橫家的風度,惠施是“合縱”抗秦政策的推行者和組織者,享有很高的政治聲譽。惠施在魏國的政治地位之高,駕於“嘗佩五國相...
|
尋章摘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書》(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權為吳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1>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2>,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3>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注解〕
(1) 吳王:孫權(西元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兄策之後,據有江東,與漢、魏對峙,成三分之業,後稱帝建業,國號吳,在位三十一年。卒諡大皇帝,簡稱為大皇。世稱吳大帝。
(2) 經略:經營謀劃。
(3) 效:取法。
|
秋風過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以四子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吳王壽夢死後由諸樊代理國政,一年後,諸樊要季札遵照壽夢遺命即位,但季札舉了子臧為了成全成王,拒不接受王位逃亡宋國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意,諸樊只好將延陵封給季札。諸樊死後餘祭即位,餘祭又傳位餘昧,餘昧在位四年,死前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他仍不接受,說:「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意思是,富貴對我來說,就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點也不在意,表明他不戀棧王位的心意。後來「秋風過耳」被用來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
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政治權力,建立了清朝史上首創的「儲位密建法」與「密摺制度」,並採取各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在雍正在位期間(1723-1735年),清代帝王集權中央的態勢達到顛峰,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十三年中,雍正每天御殿聽政,批覽奏摺(或來自各地的秘密報告──硃批密摺),「從朝至夕,殫竭心力,尚恐經理未周。」如此勤於政務,真為歷代帝王所罕見。雖然雍正曾說:「自古帝王,未有如我聖祖皇考之勤政者。」康熙的勤政雖是事實,但雍正卻比乃父更勤。因此,雍正也曾自負的說:「即皇考之勤,亦無自朝至暮辦事之理。」雍正的理政不怠,十三年如一日,歷代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