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42.98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豐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豐富饒多。《晉書.卷一.宣帝紀》:「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至於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美之罪,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飛黃騰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飛黃騰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
毋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小白,襄公弟。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其後襄公被弒,乃歸國即君位,任管仲為相,尊周室,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霸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在位四十二年,卒諡桓。〔參考資料〕 ■《莊子.人間世》絕跡易,无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无翼飛者也。■《戰國策.秦策三》今君雖幸於王,不過父子之親;軍吏雖賤,不卑於守閭嫗,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禮之。
冰散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5>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霧氣。《說文解字.雨部》:「天氣下地不應曰:『霿』。」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奔鯨沛〉:「手援天矛,截脩鱗,披蒙霿,開海門。」
長林豐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幽深的樹林,茂盛的野草。語本《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由禽鹿……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後泛指山林草野之地。《儒林外史》第八回:「所以在風塵勞的時候,每懷長林豐草之思。」
管夷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也稱為「筦子」、「管仲」、「管子」。
殺人如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殺人如麻」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二七.天官書》秦始皇1>之時,十五年彗星2>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3>。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4>,并中國,外5>四夷6>,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三十年之閒兵相駘藉,不可勝數。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 〔注解〕 (1) 秦始皇:姓嬴名政(西元前259∼西元前210),即位第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始皇三十七年死於巡遊途中。 (...
按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手撫劍。《史記.卷六九.蘇秦傳》:「於是韓王勃然作色,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
西安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共卻不斷擴大,處處牽制政府抗戰方針。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基於「外必先安內」,親自督剿,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圍剿共匪。剿共期間,少數野心軍人政客竟然企圖分化與割據。幸虧中央應變得宜,都能快速平息事變。然正值中共流竄陝北,政府全面復興建設時,竟又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民國二十三年,江西共軍在國軍第五次圍剿的強大壓力下,流竄陝北,之後為了苟延殘喘,乃運用統戰謀略,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應付西北形勢的需要,特別任命由西北剿匪總司令蔣委員長,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