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務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律法;也就是說,你要怎麼做,完全看你是否願意讓別人處在你同樣的情況時也照樣去做,而你內心並沒有一絲盾或不情願。基本上,康德認為,道德上的善要以善的動機或為善的意志作為必要的條件,一個人做好事只能出自於純正的、為盡自己本分或義務的動機;不能為了其他附帶的目的,譬如為了博得別人的好感或讚譽,或為了贏得某種好的名聲,或社會的表揚,才去做好事。康德義務論的倫理學強調道德義務的絕對性,以及個人的理性抉擇能力,它同時也強調個人自律的價值。康德將道德或倫理學體系區分為:自律(autonomy)和他律(heteronomy)兩種。真...
關漢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台藝朮實踐經驗的戲劇家,很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在他筆下的大多數人物都個性鮮明、血肉飽滿。他不僅善于在盾沖突中塑造人物性格,而且還非常善于通過細致深入的內心描寫來提示人物的性格。關漢卿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大師,他非常善于吸收和提煉生活中生氣蓬勃的語言,用來丰富自己的藝朮表現力。他在運用語言上十分重視語言的個性化,或豪放,或典雅,或通俗,或嫵媚,都按照人物的性格,運用得十分簋切,自然。關漢卿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事業,在當時,他是戲劇界的光輝旗幟,人們把與他差不多同時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稱為“小漢卿”,又把他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
辛棄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辛棄疾(1140 - 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是南宋時代一位關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愛國詞人。目錄1 生平2 詩作3 結語4 著作5 相關教學資源 生平早期辛棄疾遭主和派的誹謗與彈劾,於是被逐出朝廷。這期間是他詞作的盛期,由於理想與現實的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沈的詞風。他的詞絕大部分是反映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意志和對投降派偏安誤國的痛恨,這就集中地表現了當時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渴求統一的願望和要求,成為幾百年來一直振奮鼓舞人民愛國精神的名作。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培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拙辭或孕於巧義,庸事或萌於新意。」唐.李白〈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詩:「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戟擁靈臺。」
大鳴大放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磑磑:(1)高的樣子。《集韻.平聲.咍韻》:「磑,磑磑,高貌。」《文選.宋玉.高唐賦》:「盤岸巑岏,裖陳磑磑。」唐.李善.注:「磑磑,高貌。」(2)光亮的樣子。《文選.枚乘.七發》:「白刃磑磑,戟交錯。」(3)堅硬的樣子。《文選.張衡.思玄賦》:「行積冰之磑磑兮,清泉沍而不流。」(4)聚積的樣子。《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磑磑即即,師象山則。」
坐收漁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別人彼此間的衝突盾而獲利。參見「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條。如:「由於廠商眼光短淺,競相降價,反使前來招標的外商坐收漁利。」
授人以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權柄授予他人。《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王粲》:「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北史.卷三八.列傳.裴俠》:「所謂己操戈,寧肯授人以柄?」
深謀遠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鏟平田地或擊碎石塊的農具。棘,長柄,頂端有直刃,兩旁各具橫刀,可直刺或橫擊的兵器。通「戟」。矜,或戟的木柄。 (2) 錟:音ㄒ|ㄢ,鋒利。 (3) 句戟長鎩:音ㄍㄡ ㄐ|ˇ ㄔㄤˊ ㄕㄚ,為兩種兵器。句戟為戟刃尖端有鉤的兵器,長鎩為長。戟,戈和的合體,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 (4) 適戍:前往守衛。 (5) 抗:對等、匹敵。 (6) 九國:指戰國時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 (7) 鄉時:昔日、以前。鄉,音ㄒ|ㄤˋ。 ◎2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
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仇敵愾」之典源,提供參考。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脩我戈。與子同仇2>。 〔注解〕 (1) 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 (2) 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2、「敵愾」:《左傳.文公四年》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2>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3>。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注解〕 (1) 敵王所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