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64 ms
共 3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過目成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過一遍就能背誦出來。形容記憶力很強。《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安住伶俐聰明,過目成誦。」《紅樓夢》第二三回:「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也作「目即成誦」、「觸目成誦」。
|
能說會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齒伶俐,善於說話。《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我們在此聽得多時了,好一個能說會道的張姑娘。」也作「能說慣道」。
|
韓良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Ⅰ》、《臺灣飲食文選Ⅱ》出版,搜集從梁實秋、吳魯芹、逯耀東、劉大任、張曉風、廖玉蕙、李昂、簡媜、周芬伶、方梓、韓良露、蔡珠兒、柯裕棻、徐國能等橫跨三代作家的飲食文章。其中《臺灣飲食文選Ⅱ》以親情與飲食的交會為主題,收錄琦君、林文月、隱地、林清玄、蔡珠兒、陳文玲等飲食名家作品二十二篇。食物除了供養人們之外,碗盤之間正有著父母與兒女的難解情感,成長記憶全在鹽酒油米之中化為甜蜜與酸苦。除了林文月《飲膳札記》之外,年代比較近的飲食文學作家和作品包括:1996年盧非易的《飲食男》,文字靈趣生動,又援引諸多西洋飲食文學典故。韓良露的...
|
生而知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資高,聰明伶俐。《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畫譜.卷一○.山水》:「維之畫出于天性,不必以畫拘,蓋生而知之者。」
|
端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果然、真的。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父南子北各分離,端的是苦!苦!」《蕩寇志》第一回:「那女子卻伶俐,又自己習得一手好弓箭,端的百發百中。」
|
八兩半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半斤八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斤、兩都是計算重量的單位。宋制以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就等於八兩,所以用「半斤八兩」來比喻兩者相等,彼此一樣。在宋代的戲曲已見使用,如《張協狀元》裡一個粗獷的淨角和一個滑稽的丑角為錢起了爭執,居中調停的末角就說兩人「半斤八兩」,一樣無理。《宋元戲文輯佚.王質》:「伊嬌俊,我鶻伶,算半斤八兩稱兒稱著不沉不輕。」意思是兩人一樣輕巧嬌美,可見此為當時常用的俗語。後來「半斤八兩」就被用來比喻彼此相當,不相上下。
|
口如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
跨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伶人為人配演稱為「跨刀」。引申為著名人物為他人助長聲勢。如:「這次競選有三位立法委員替他跨刀,幫他拉票。」
|
蠲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免除。《元史.卷九六.食貨志四》:「曰蠲免者,免其差稅,即周官大司徒所謂薄征者也。」《紅樓夢》第五八回:「凡養優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發。」
|
主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買主、顧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是個伶俐的人,看見來勢,已自瞧科在眼裡,曉得是個好主顧了。」《文明小史》第一二回:「小典是將本求利,上門的那個不是主顧?」也作「顧主」。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