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6.67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民革命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主政的廣州國民政府將轄下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以黃軍校為培育軍官人才的基地。國民革命軍為國民政府揮軍北伐的主要軍事力量,又稱國民政府軍,簡稱為「國府軍」、「國軍」,十七年完成北伐,統一中國。二十六年,第二次對日戰爭爆發,國民革命軍大幅擴編,抗戰八年,中國雖成為戰勝國,然軍士官兵傷亡亦極為慘重。三十六年,國民革命軍移交由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管轄,更名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為「國軍」。
阿朗壹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條日治以前南部平族移民臺東的天然古道,舊稱為「卑南道」。其位於屏東、臺東交界的海岸線上,至今尚無公路通行。這條古道可從滿州起程,也可由車城循四重溪谷上溯,最後在旭海部落交會,由此沿東南海岸線北上,陸續經過達仁、大武、太麻里,抵達臺東卑南。因為大武於清代舊稱為「阿朗壹」,所以這條路又稱為「阿朗壹古道」。
暹羅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灣名。位於泰國南部,由柬寨及馬來半島合抱而成,湄南河注入於此。為南中國海最大的海灣。
碧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山林中的煙靄。如:「東的秋天,碧靄氤氳,景色怡人。」
十三行遺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遺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遺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真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約在今柬寨民主國,國都為吳哥城。歷代與中國通商,交流頻繁。漢代稱為「扶南」,唐代始稱為「真臘」。
蔓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馬鞭草科黃荊屬,常綠匍匐小灌木。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揉汁會發出濃厚的芳香。單葉,倒卵形或圓形,對生。聚繖狀圓錐花序頂生,密花,花冠二脣形,上脣二裂,下脣三裂,深藍色或紫色。核果球形,乾燥後稱為「蔓荊子」,是上品藥材。生長在海濱沙地,量多而普遍,有定沙作用。也稱為「海姜」。
八通關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總兵吳光亮率領粵軍三營,開闢橫貫臺灣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路。西自南投竹山、社寮分別開鑿,二路線至新寮合而為一,東經鳳凰山麓,由和社、東進入八通關,抵大水窟後,翻越中央山脈脊嶺,循樂樂溪北岸東下,至花蓮玉里,全程約一百五十三公里,路寬約二公尺。同年十二月完工。由於八通關古道深具臺灣開發的歷史意義,內政部於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清人文獻中稱為「中路」。
巴利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綜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為上座部佛教專用。約西元前三世紀從印度傳至斯里蘭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語口誦,至西元前三十多年,首次用文字記載。巴利語隨上座部佛教的宏揚,傳入緬甸、泰國、柬寨、寮國,並藉當地慣用的文字記錄。西元一八八一年在英國創立巴利佛教聖典學會,推動巴利語釋典拉丁文字校勘本的出版和英譯。
高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位於亞洲中南半島東南部。參見「柬寨民主國」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