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馳電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馳電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
志同心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
志合意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
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守道義的人。語本《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
二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尊稱同時或異代齊名的長者。《孟子.離婁上》:「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興作,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晉.郭璞〈登百尺樓賦〉:「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
迎刃以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併」,兼併。 (11) 齊: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於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12) 破竹:剖開竹子。 (13) 指授:指點傳授。 (14) 徑造:直接進攻。徑,通「逕」,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約當在今南京市附近,三國吳孫權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為建業。 (16) 束手:無計可施,無法抵抗。
黃石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時的隱士。曾於下邳圯上傳太公兵法於張良,故也稱為「圯上老人」。後借指熟諳兵法、識察人才的老人、仙人。
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謙抑從人。明.李贄〈定林庵記〉:「俛首下心,歸禮窮士。」《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即不然,也該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後布告天下,問罪興師。」
戢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起翅膀,停止飛翔。比喻歸隱不出仕。唐.王昌齡〈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詩:「馮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上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太陽,一國之內不能同時有兩個君主存在。比喻事物不能同時有兩大。《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也作「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