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新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 班:頒布。〔參考資料〕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據《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引)洛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香山之壞久矣。樓亭騫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佛弟子恥之,子亦恥之。頃予為庶子、賓客,分司東都,時性好閒遊,靈跡勝,靡不周覽。每至茲寺,慨然有葺完之願焉。……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杇墁之功必精,赭堊之飾必良。雖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長者壞宅,鬱為導師化城。於是龕像無燥濕陊泐之危,寺僧有經行宴坐之安,遊者得息肩,觀者得寓目。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功名之圖;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流奔騰泛濫。通「溢」。漢.王充《論衡.效力》:「如岸狹地仰,溝洫決泆,散在丘墟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注》:「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
恂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畏懼害怕。《禮記.大學》:「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宋.沈括〈泗州龜山水陸禪院佛頂舍利塔記〉:「近歲過之,則舟人鼓氣自若,無復嚮日危懼恂慄之色。」
生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增添光彩。如:「生色不少」。《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少卿兄,相別數載,卻喜卜居秦淮,為三山二水生色。」《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天才畫一條水,五天才畫一塊石。語本唐.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天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形容畫家精心構思,不輕易下筆。如:「張大師為了這幅畫耗費了三年的光陰,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真可說是曠世之作。」
余秋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出版,286頁。記錄余秋雨2005年2月台灣演講情況,摘選講稿及各界評論。 文學觀點自喻喜愛人文山水更甚於自然山水的他,認為古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二者應是相輔相成,不讀書如何能深刻體驗地方人文,因為歷史是文化的累積,地理是風景的面貌,人類的文明歷史從古到今五千餘年,所以生活中有大半時間都在歷史與地理的長河裡流浪,「唯有透過身體的不斷移位,來換得人對世界的陌生和驚訝感。當你面對滔天洪水和高大山川,又怎麼可能不產生敬畏之心呢?這時你就會發現...
剩水殘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山水景物的凋枯。宋.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若隱若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隱約不明,模糊不清。《宣和畫譜.卷一二.山水三.宋.黃齊》:「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晻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像於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也作「若隱若現」。
奇山異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勢特殊的山水風景。如:「他喜愛旅行,幾乎看遍了各地的奇山異水。」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