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驚波駭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驚濤駭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驚濤駭浪」原作「驚波駭浪」,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浮淮賦〉。〈浮淮賦〉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其中「凌驚波以高鶩,馳駭浪而赴質」二句的意思是說:出征的戰船,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句中的「驚波」與「駭浪」,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後來「驚濤駭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如宋.陸游〈長風沙〉詩:「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此外,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如:「老王的閱歷豐富,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
|
活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俘虜。如:「善待從戰場上擄獲的活口,是發揮人道精神的表現。」《欽定平苗紀略》卷一一:「此次川黔官兵攻勦炮木山大塘汛一帶苗匪,焚燒賊寨四十餘處,殺斃賊匪八九百名,並擒獲活口多人。」也稱為「生口」。
|
牽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牽纏受制,行動不能自由。《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或沒命戰場,冤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也作「牽制」。
|
布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於戰場上布置防線。如:「師長命令第二營到前線布防。」
|
揚旗吶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搖旗吶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搖旗吶喊」就是在戰場上,搖動軍旗,大聲叫喊以助聲威的意思。這應當是軍陣上常見之事,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例如元代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說的是主角韋皋元帥,代天子出征西夏凱旋,前來赴駙馬張延賞的邀宴。在席上,張延賞要他的義女玉簫出來拜見客人並勸酒。哪知韋皋一看,玉簫和自己亡妻容貌長得一般模樣,所以當場動心求親,引起張延賞的不滿,不但將他驅離,並拔劍趕殺。韋皋一怒之下,出了宅院,要親兵將宅子包圍,要抓張延賞來碎屍萬段。親兵們一時大聲吼叫,聲威震人。後來玉簫出面來勸他:說他代天子出征,不學雲間飛翔的鳳鳥,倒像井底青蛙,在這兒...
|
行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兵役或公務等事而出行。《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唐.張謂〈送盧舉使河源〉詩:「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
|
傷心慘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悲慘,使人不忍心看。唐.李華〈弔古戰場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母親看著,傷心慘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
|
躬蹈矢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躬蹈,親身踐行。矢石,武器。躬蹈矢石指親赴戰場作戰。漢.曹操〈舉泰山太守呂虔茂才令〉:「躬蹈矢石,所征則克。」
|
四分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
垓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場、圍困之中。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你看這廝,明日在垓心裡,綽見我那鐵撲頭,紅抹額,烏油甲,皂羅袍。」《西遊記》第七回:「把大聖圍在垓心,各騁兇惡鏖戰。」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