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套在犯人子上的刑具。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開了那行枷者。兀那小廝,你是趙頑驢,是你偷馬來。」《水滸傳》第三六回:「當廳帶上行枷,押了一道牒文,差兩個防送公人。」
中幡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活動。流行於北京等地區。「幡」是旗幟的一種,「中幡」則為一種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的旗幟。經常會在竿頂上飾有一層至數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原為皇室儀仗隊的表演活動,後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目。
三大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手銬、腳鐐、鎖等三種刑具。也稱為「三大件兒」。
揜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罩。元.戴善甫《風光好》第一折:「項上搭上套頭,皮面上帶上揜眼。」
套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套在牲口子上的橢圓形套圈。也稱為「套包」、「套頭」。
牛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牛拉東西時架在子上的器具。《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也稱為「牛鞅子」。
凍剝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為寒冷。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你無過是胸腰上撞我幾頭,項上打我幾搥,忍下的就將我凍剝剝跪在簷前地。」也作「凍碌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