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箭的射程。比喻不遠的路程、距離。《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兩處陣圓,一箭炮石打不到處,一員將軍出陣,卻是張元徽。」《文明小史》第七回:「原來這孔君明住的地方,只離黃家一箭之遠,出得巷口,只有一個轉彎便到。」也作「一射」、「一射地」。
勇退急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3>。希夷初謂若水有仙風道骨,意未決,命老僧者觀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復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遠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禮云。 〔注解〕 (1) 若水:錢若水(西元960∼1019),字澹成,一字長卿,北宋新安人。官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才高識廣,能斷大事,嘗獻策於上,受命撰修《宋太宗皇帝實錄》。卒諡宣靖。 (2) 徐:慢慢地。 (3) 致政:解除政務職責,辭官退休。〔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之二.樞密錢宣靖公》
世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尊號之一。意為世間及出世間共同尊重的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西遊記》第二四回:「若是相近雷音不遠路,我們好整肅端嚴見世尊。」
羽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賢人登用,為世儀表、表率。《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薦傳》:「真卿逮事四朝,為國元老,忠直孝友,羽儀王室。」唐.韓愈〈燕喜亭記〉:「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也不遠矣。」
走骨行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行屍走肉」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王嘉《拾遺記.卷六》任末1>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2>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菴,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奧,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於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好學者,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為「經苑」。 〔注解〕 (1) 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詳。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中道病故。 (2...
炊瓊爇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去,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在與楚王談話結束後,蘇秦便要辭行,楚王說:「我對您仰慕已久,您今天既然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見我,為什麼不肯留下來呢?」蘇秦回答:「你們楚國的食物比玉石還貴,柴火比桂木還值錢,您的傳令者像鬼那麼難見到,大王您更有如天帝一般,一面難求。您今天要我留下,難道要我吃玉石,燒桂木,並且靠著那些鬼以見您一面嗎?」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並以「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後來「食」多作「米」,「玉」多作「珠」,「米珠薪桂」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價昂貴。出現「米珠薪桂」的書證如明.錢子正〈有弟久不見〉詩:「有弟久不見,米珠薪桂秋。...
不可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定、必須。《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平旦清明之氣。自入夜至於平旦,因人未與外界事物接觸,故而產生清明純淨之氣,此時良知最易呈現。《孟子.告子上》:「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否極泰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復反。……何大夫之言,不合於寡人之意!」於是大夫種、范蠡曰:「聞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廣;形不愁,思不遠。』聖王賢主,皆遇困厄之難,蒙不救之恥。身拘而名尊,軀辱而聲榮,處卑而不以為惡,居危而不以為薄。五帝德厚,而(無)窮厄之恨,然尚有泛濫之憂。三守暴因之辱,不離三獄之囚,泣涕而受冤,行哭而為隸1>,演《易》2>作卦,天道祐之。時過於期,否終則泰。……夫吉者,凶之門。福者,禍之根。今大王雖在危困之際,孰知其非暢達之兆哉?」 〔注解〕 (1) 隸:古代稱地位卑賤或供人役使的人 (2) 演《易》:相傳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ㄡˇ)里時,曾取法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演《易經》而窮究天人之理,推伏羲八...
迷而知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失正道而及時覺察,回歸正途。比喻知錯能改。《三國志.卷六.魏書.袁術傳》:「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晉.桓玄〈與釋慧遠書勸罷道〉:「迷而知反,去道不遠,可不三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