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貧似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貧如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貧如洗」原作「一貧似水」。如果一個人的身上像被水洗過一樣,什麼都沒有,自然是非常地貧窮。在所引典源宋.王鎡〈山居〉詩中,詩人便形容自己在山中隱居的生活「雖是一貧清似水」,物質生活很乏,但肯定沒有官府派的徭役纏身,所以他十分滿意這樣的生活。後來又有用「一貧如洗」形容人的身上就像被水清洗過一樣,什麼都不剩下,也是引申做非常貧窮的意思。如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紅樓夢》第四七回:「你知道我一貧如洗,家裡是沒的積聚的,縱有幾個錢來,隨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兒留下這一分,省得到了跟前扎煞手。」都是這種用法。
青黃不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乏,一時難以為繼。
金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用以放置公文檔案的金。《淮南子.精神》:「故通許由之意,金縢豹韜廢矣。」《文選.左思.魏都賦》:「闚玉策於金縢,案圖籙於石室。」
2.《書經》篇名。周征商成功後二年,武王生病,周公祝禱於三王,願以己身替代。祝禱文字被史官收於金中,故稱為「金縢」。
禍稔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分崩蕩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損有餘,補不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減損多餘,補充乏。漢.鼂錯〈論貴粟疏〉:「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于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公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家和私人。如:「那個人開公司車載家人出遊,公私不分,被開除了!」《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時皓居武昌,揚州百姓泝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乏。」
亂作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青黃未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乏,一時難以為繼。
王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舉,中甲科,補舒城縣尉。出知濠、襄、徐、毫等州。任翰林學士時,於館閣時偶然發現蠹簡中有張仲景之《金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為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經由宋朝諸臣校訂,以雜病、飲食、禁忌編成《金要略》二十篇。晚喜隸書,尤得古法[1]。官至侍讀學士兼侍講學士。嘉祐二年九月卒,諡曰文。 評價晁公武道:「本朝自王原叔以後,學者喜觀杜詩,世有為之注者數家,率鄙淺可笑。」 著作編有《杜工部集》二十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