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7.96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倒海排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閭列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師之日,兵不一郡,土不闢一廛。夫豈無人,以大鎮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雖翦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謀深慮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源,提供參考。 ◎1漢.賈誼〈過秦論上〉(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1>,非錟2>於句戟長鎩3>也;適4>之眾,非抗5>於九國6>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7>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注解〕 (1) 鉏櫌棘矜:音ㄔㄨˊ |...
揚之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的篇名:(1)〈王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揚之水,刺平王也。」或指南國守的人,思念家室之詩。首章二句為:「揚之水,不流束薪。」(2)〈鄭風〉的篇名。共二章。根據〈詩序〉:「揚之水,閔無臣也。」或指兄弟被人離間而不和之詩。首章二句為:「揚之水,不流束楚。」(3)〈唐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揚之水,刺晉昭公也。」首章二句為:「揚之水,白石鑿鑿。」
赴湯跳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1>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卒不能其水土,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2>,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3>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4>,赴湯5>火,...
更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的兵役制度。秦、漢時,人民須輪流更替前往邊境守,不去的人,可以出錢由政府雇人守邊。《漢書.卷七.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探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1>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卒不能其水土,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2>,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3>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4>,赴湯5>火,...
宗廟丘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宮室變為廢墟。比喻國家衰敗滅亡。元.施惠《幽閨記》第四齣:「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間哭哭啼啼,可惜車駕奔馳,生民塗炭,宗廟丘墟。」清.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以及宗廟丘墟,關山勞之苦,宛然在目。」
裹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巾包頭,也指頭巾。唐.杜甫〈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邊。」
劍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的棧道。兩崖峻拔,地形險要,為川陝間的主要通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漾水注》:「又東南逕小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也稱為「劍道」。
四分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分五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1>南與2>楚3>而不與齊4>,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5>,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6>,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注解〕 (1) 魏:戰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