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3.0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吊虎離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吊,通「調」。「吊虎離山」即「調虎離山」。見「調虎離山」條。01.《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等到日夕,掌了燈,……兩個還不道是晁大舍用了吊虎離山計,只疑道是轉了背,錦衣衙差人到了,正在衙裡亂鬨也未可知。」
分廷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便問他住處,想再上門多向他請教些道理,沒想到漁夫卻不理會,撐船而去。孔子相當敬重他,站在岸邊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後才離去。他的學生子路無法理解老師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漁夫,便問:「學生侍奉夫子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沒見過有人這樣對您。以往天子諸侯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您總還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這位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指出人無貴賤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
產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亦稱為「接生婆」。(註1)接生婆也稱作「拾子婆」、「扣子婆」、「收生婆」,也就是台語俗稱的「先生娘」、「先生媽」,到1943年以後才正式稱作「助產士」,業務等同於產科醫生。(註2)臺灣早期社會,因為物質條件與衛生醫療水準不高,孕婦生產通常要等到臨盆才會找「產婆」到家裡接生。這些產婆憑藉的只是服務的熱誠與豐富的接生經驗,並未受過正式醫療訓練。在孕婦分娩前,家裡的人就會到工地去要兩個水泥袋,等到產婆來時,將水泥袋剪開攤開來...
束置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束之高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載,東晉的庾翼,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因為有他鎮守武昌等地,抵禦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讓東晉因此能夠偏安江南。當時文人流行清談,盡說些浮誇無據的言論,其中又以杜乂和殷浩二人最得到眾人佩服,讚美之聲不斷,認為他們才華如此出眾,應該受到重用,給予官職。一向務實的庾翼,對於這些徒逞口舌之能的文人十分厭惡,因此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讚美這些人,他就會說:「像杜乂、殷浩這樣的人,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用不著的東西一樣,先捆起來放在閣樓上,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官職。」後來「束之高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棄置不用。
俱傷兩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費德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較佳適應力(adaptability)的領導者,否則也應選用那些能符合目前組織環境需要的領導者,一等到發現所選用的領導者無法配合變遷後的組織環境時,再採用輪調(rotation)的方式將這位領導者調遷至另一個新的組織環境。 參考資料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p103
飛黃騰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無法有所成就。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後來一個勤學,另一個則否,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如同駿馬飛馳而去,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後來「飛黃騰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
坐觀成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語義3 成語故事4 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 語義 坐觀,坐視。坐視他人的成敗,以便從中獲利。 成語故事田叔見到戰爭開始,就想要在一旁等候,觀看雙方爭鬥是誰贏誰輸,等到勝負已定時,再去聯合勝利者,以便從中取利。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袖手旁觀,坐收漁利 相反詞 置身其中,排難解紛 例句這件事他一直在暗中坐觀成敗,隨時準備採取行動。
恃才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侍中、中書令。今便舉哀。」及1>葬請諡2>,手詔:「恃才傲物,宜諡曰驕」。 〔注解〕 (1) 及:等到。 (2) 諡:音ㄕˋ,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後人依其生前事跡所評定的稱號。
空谷跫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空谷足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空谷足音」典源作「足音跫然」。在《莊子.徐无鬼》中提到隱士徐无鬼,在魏臣子女商的引薦下見到魏武侯,兩人談得很愉快。等到徐无鬼出來後,女商好奇的追問原因。徐无鬼回答:「國君現在的情形,就像長期居住在荒野毫無人煙的地方的人,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何況是兄弟親戚間親切輕鬆的談笑。已經很久沒有人,用親切的言語和國君談笑了。」後來「空谷足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空谷足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宋.黃榦〈復李隨甫書〉詩:「朋友淩(凌)凋,每興索居之歎,反覆來求,真所謂空谷足音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