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4.99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芒刺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芒刺在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載,漢朝時的霍光,從武帝時即掌有大權,朝廷上上下下對他無不存有敬畏之心。武帝曾孫宣帝剛即位時,霍光陪同乘車前往參拜祖廟。由於對於霍光的畏忌,宣帝一路上,覺得非常地不舒服、不自在,後來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陪侍,宣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原文中的「芒刺在背」就是用來比喻因畏忌而極度難過與不安。
元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中國舊日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為元年。《公羊傳.隱公元》:「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八王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事、侍中、錄尚書事。楊駿攬政權於一身,大有篡奪之事。但是,武帝去世,惠帝即位後,惠帝后矯詔殺了宰相,又誅楚王瑋。賈后(註2.)誅殺異己後,生活日趨糜爛,宮廷淫亂不堪,甚至見到美少年,即從路上拉入宮中,淫亂後即殺之。對於賈后的糜爛荒淫,昏庸得甚至問飢民為何不食肉糜的惠帝自然不能加以制止。宗室趙王倫(武帝之叔)終於發動政變,殺盡賈氏一黨,幽禁賈后,進而廢惠帝自立。其他的諸王當然不能坐視,遂起兵滅趙王倫,擁惠帝復位。旋即演變成諸王之間的戰爭。而參與諸王之亂的有八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而八王中有些王與胡...
劉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性平庸,無治國之才。即位後,得諸葛亮輔佐,惜諸葛亮死後,國勢漸衰,後降於三國魏。
杜漸防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微杜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握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
勢成騎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溫嶠:西元288∼329,字太真,晉祁人。博學有識,初為劉琨參軍,永嘉之亂後,元帝南遷 ,尚未即位,溫嶠奉劉琨之命前去勸元帝登基稱帝。其母阻止他,溫嶠便扯斷衣袖,毅然而去。明帝時,平定王敦、蘇峻之亂,拜驃騎將軍,封始安郡公,諡忠武。嶠,音ㄐ|ㄠˋ。 (3)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晉潯陽人。晉代名臣,初為廣州刺史,每日搬運磚塊以鍛鍊體力。明帝時拜征西大將軍,都督荊襄軍事,平定蘇峻之亂。為人忠順勤勞,時人比之諸葛亮。 (4) 幽逼:受到小人逼迫。 (5) 肝腦塗地:比喻竭力盡忠,不惜犧牲生命。見「肝腦塗地」。 (6) 致命:效命。 (7) 剋濟:剋,戰勝,通「克」。濟,...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哲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治所陽翟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漢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後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號為“ 智囊”。可見得,他從景帝還未即位時便一直跟在身邊,難怪倍受竉信。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晁錯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為了積極備禦匈奴族的攻掠,提出《削藩策》,試圖改變漢初各劉姓王...
淋漓透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大內:皇宮。 (2) 井井:有條理的樣子。 (3) 客氏:西元?∼1627,明熹宗乳母。熹宗即位後,封為奉聖夫人。仗帝之寵信,與閹人魏忠賢私通,假傳聖旨,殘害后妃,為亂宮中。至思宗即位,法辦二人,客氏於浣衣局被鞭笞至死。 (4) 魏忠賢:原名魏盡忠(西元1568∼1627)。少嗜賭,無力償債,遂入宮為太監。與熹宗乳母客氏私通,受熹宗寵信,掌東廠之事。權傾一時,干朝亂政,結黨營私,誣陷忠良。有不服者,俱遭殺黜,媚之者稱其九千歲。思宗即位,發其奸,訴其罪,忠賢行至阜城,自縊而死,詔磔其屍。
土木堡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土木堡之變(Tumu Crisis)明宣宗時代,是有名一代最安定和平的時期。但宣宗去世,英宗以九歲稚齡即位後,宣宗加意維護的和平逐漸遭到破壞。起初,由三楊輔政,國政還能維持穩定。至三楊相繼去世後,司禮監太監王振,因曾擔任英宗的老師,甚獲英宗的信賴,凡事都得與他商量。而且王振佑掌握祕密警察錦衣衛,聲勢更大。當時在蒙古高原一帶,瓦刺酋長也先統一了韃靼和瓦刺,要求和明朝通商。明朝在大同設立馬市,許其朝貢貿易。但雙方因為貿易條件談不隴,也先乃訴諸武力,向明朝攻擊。明軍連遭敗績,王振因怕故鄉蔚州為敵所奪,乃勸英宗親征。英宗聽...
為法自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法自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作法自斃」原作「為法之敝」。據《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載,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治理國政,並接受變法主張,實施一連串改革,使得秦國逐漸走向富強,進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於商鞅執法非常嚴苛,得罪許多王親貴戚。孝公死後,惠公即位。惠公原本就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再加上公子虔等人對商鞅懷恨在心,密告他有謀反意圖,於是派遣官吏全力捉拿他到案。商鞅潛逃到函谷關時,想要到旅舍投宿,旅舍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說:「這是商鞅制定的法令,讓身分不明的人留宿旅舍,被查到了會遭到牽連而受罰。」拒絕讓他留宿。商鞅嘆氣說:「唉!自己訂立的法規,竟然把自己害到這種地步!」後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