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63.92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老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老體格衰弱。《孟子.公孫丑下》:「老羸轉於溝,壯老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樛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彎曲。《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看那樹枝,樛曲倒懸,下臨絕,窅不可測。」
方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神話傳說中的山名。《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大焉。……其中有五山焉:……三曰方壺。」《文選.班固.西都賦》:「濫嬴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
利鎖名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韁利鎖」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一○○.敘傳上》1>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桓生欲借其書,嗣報曰:「若夫嚴子者,絕聖棄智,修生保真,清虛澹泊,歸之自然,獨師友造化,而不為世俗所役者也。漁釣於一,則萬物不奸其志;栖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絓聖人之罔,不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今吾子已貫2>仁誼之羈絆,繫名聲之韁3>鎖,伏4>周、孔5>之軌躅6>,馳顏、閔7>之極摯8>,既繫攣9>於世教10>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11>?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嗣之行己持論如此。 〔注解〕 (1) 典故或...
甲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鎧甲和戰馬。泛指戰爭、軍備。唐.杜甫〈嚴氏溪放歌〉:「天下甲馬未盡銷,豈免溝常漂漂。」《宋史.卷一九○.兵志四》:「臣竊謂陝西、河東弓箭手,官給良田,以備甲馬。」
廬山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詩,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當局者迷」的意涵。後來「廬山真面目」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
狂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行為狂放,不拘小節的人。唐.王維〈洛陽女兒行〉:「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唐.杜甫〈狂夫〉詩:「欲填溝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出乎反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出爾反爾」之典源,提供參考。 《孟子.梁惠王下》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1>曰:『戒之戒之!出乎爾2>者,反3>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解〕 (1)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約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
下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稱一切下等者。唐.韓愈〈為人求薦書〉:「雖日累千萬人,未為不材與下乘也。」清.錢泳《履園叢話.藝能.摹印》:「譬諸畫家,無胸中丘,以稿本臨模,終是下乘。」
利韁名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韁利鎖」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一○○.敘傳上》1>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桓生欲借其書,嗣報曰:「若夫嚴子者,絕聖棄智,修生保真,清虛澹泊,歸之自然,獨師友造化,而不為世俗所役者也。漁釣於一,則萬物不奸其志;栖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絓聖人之罔,不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今吾子已貫2>仁誼之羈絆,繫名聲之韁3>鎖,伏4>周、孔5>之軌躅6>,馳顏、閔7>之極摯8>,既繫攣9>於世教10>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11>?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嗣之行己持論如此。 〔注解〕 (1) 典故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