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都市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台灣的都市化定義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所謂「都市化」乃是指某一地區內的人口,由農村往城市相對移動、聚集、定居,並展現出都市生活型態的過程。此一系列社會、人口密度、生活型態變化的源頭,其實是人類生產模式的轉變所引起的,自英國圈地運動和其後工業革命以來,每單位農民生產力增加,農村開始釋出多餘勞動力,加上逐漸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需要大量勞動力常駐工業工廠,人口於是開始大量往有工廠的都市聚集。(註1)而從一地自農村演變至都市的在地經濟結構觀點來看,都市化即是農業生產活動逐漸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產業結構逐漸升級的過程,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其首都倫敦便在19世紀初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超...
1917年俄國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二月革命2 十月革命3 共產國際4 關鍵字5 出處 二月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Russian Revolution)西元20世紀初,俄國由實行獨裁專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農民佔當時人口的85%,特別是在城市中,有越來越多的勞工人口。他們的生活情況原本就是非常艱難的,但隨者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情況更加嚴重,因此在1917年2月,爆發了革命:罷工和示威遊行接連不斷。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這是革命的第一階段,之後成立了臨時政府。在一些大城市裡,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組織蘇維埃,即是工人和士兵的委員會。布爾什維克也稱共產黨人在當時的蘇維埃非常具有影響力。 十月革命西...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而烏托邦(Utopia)一詞源於希臘文”outopia”,其意指虛無飄渺之地,或”eutopia”,意指完善之地。而烏托邦的觀念依據思想家的不同而有各式型態,然大抵假設人類自我發展具有無限潛力的假定之上,以消除欲求、化解衝突以及避免暴力及壓迫作為其特色。(註1)烏托邦主義作為一政治理想化之型態,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雖然無法將其形態完美的付諸實現,但藉由建構一理想、完美的狀態,批評現行之秩序,如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即是。衍生之通俗用法烏托邦主義在通俗用法中經常用來描繪想像的...
移項法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移項法則(Shift regulation)目錄1 發展概念2 移項求解3 應用問題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發展概念在此單元中主要培養學生解決三項問題之能力,第一為當一邊為未知數,而另一邊為已知數時,學生須將此未知數求出,第二即為兩邊皆有未知數與已知數時,學生應培養先整理式子,將其變為未知數為一邊,已知數為一邊後,再利用移項的概念作解答,最後一種則是提供相當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依照應用文題能列出式子,並尋求解答。(註1) 移項求解老師可提供一連串之式子,如x+8=10,y-5=8,此類較簡單的問題,學生可利用等量公理的概念來求解,其概念為現在要求x等於多少,因此與x在同一邊的8為我們所不喜愛的...
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章魚(octopus)1. 與槍烏賊和烏賊不同的地方是,章魚並沒有內殼和那對常常得觸腕。普通章魚生活在海底岩石的中間,章魚可稱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吳脊椎動物,牠們能將八條腕伸進岩石隙縫中尋找蟹和其期小動物,並能把找到的獵物拉出來。體型方面,雌章魚通常比雄章魚體型要小。章魚屬於卵生,母章魚通常在水下的巢穴中守卵,章魚的卵大約要六周才能孵化,在這六週之間,母章魚幾乎不進食,而等到小章魚孵出後,母章魚就會死亡。(註1)2. 章魚的膽子其實很小,一看見比牠大的東西就非常害怕,像是海鰻和人類都是章魚的天敵,但也因為章魚會反抗,所以不小心身體被章魚觸角纏住,潛水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法浮出水面呼吸而淹死。章魚...
蜈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蜈蚣1.1 大蜈蚣1.2 馬陸和蜈蚣1.3 關鍵字1.4 參考書目 蜈蚣蜈蚣多數沒有眼睛,而是利用頭頂上的觸角前進。蜈蚣身體有毒的地方在身體第一節的爪子上,所以當遇到敵人時,蜈蚣就會用前面兩隻毒爪,射出毒液,這種毒液對人體無害,只是會疼痛紅腫,而且只要人類不主動攻擊,蜈蚣並不會攻擊人類,而會立刻躲起來。蜈蚣屬於夜行性動物,所以晚上一到,在陰暗涼爽潮濕的地方常可看見牠的蹤跡。(註2) 大蜈蚣這種大蜈蚣含有毒性,若是被這種大蜈蚣咬到,就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只要不主動攻擊,大蜈蚣是不會攻擊人類的。大蜈蚣的足顏色相當醒目,通常只要顏色醒目的動物通常就會含有毒性,牠們的毒螯能殺死爬蟲類和小型哺乳類...
潛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移 Creep目錄1 釋義2 重要的作用方式3 觀察潛移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資料 釋義構成山坡的土壤或破碎的岩石碎屑,因為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往下坡緩慢移動的現象,稱為潛移。通常移動的速度很慢,無法由肉眼察覺,但是由於表層鬆動的土壤或岩屑在移動時,所受到的摩擦阻力比底層的顆粒小,因此移動的速度比較快,久而久之,深淺土層不同的移動速度使得生長在邊坡上的樹木,或安插在邊坡上的電線杆、路標等,逐漸往下坡傾斜,成為邊坡潛移作用的指標。 重要的作用方式冰舉作用是使邊坡發生潛移的最重要營力;當土壤或岩屑顆粒間隙中的水結凍時,將土壤或岩屑往垂直於山坡表面的方向舉起,但是當冰解凍時,顆粒會因為地心引力垂直...
躲避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躲避球運動起源於英國,1900年左右隨著歐洲移民帶入而盛行於美國。1902年,日本留美歸國學人將其引進日本,於1913年起被列為日本學校體育教材,隨後並推廣至鄰近亞洲各國。由於躲避球的攻擊對象是人體,往往被視為高壯者欺負弱小者的工具;再加上沒有護具,有安全上的顧慮,在美國有些州就立法禁止。為了改善此一問題,躲避球的球壓和球體硬度都已大幅調整,變得柔軟許多。 規則一.球 員:正式比賽時下場比賽球員12人,替補球員4人。每局比賽開始時及進行中,外場球員每隊至少要有1人以上。各局休息間可以自由換人〈人數不限〉,比賽中禁止換人〈球員受傷例外〉。二.時 間:每局比賽6分鐘,每局中間休息3分鐘,每局...
米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西元1814- 1875年)為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重要代表作家,以描繪農村生活聞名,為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目錄1 生平概述2 藝術風格3 重要作品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生平概述米勒於西元1814出生在靠近諾曼第海岸的小農村,家族世代務農,儘管眾人早已發現米勒很小就展現了藝術的鋒芒,卻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不佳,身為長子的米勒只好辛勤地幫助父親耕田,而無法去學畫,直到十八歲時才一圓學畫的夢想,並於西元1837年 (23歲),獲得瑟堡市的獎學金,前往巴黎深造。米勒首先在印象派畫家戴拉勞西門下學習,在此期間與一位諾曼第的姑娘結婚,然而好景不常,一向發放不...
張騫出使西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在漢武帝時,由於張騫通西域,漢語西域的關係因而建立。武帝即位之初,為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大月氏本居甘肅西部以西,為匈奴所逐,而奔至烏孫,又不能立足,乃趨附康居與大夏之間,並征服大夏(阿富汗一帶)。漢廷推測,大月氏必深恨匈奴,若與之結盟,即可東西挾擊匈奴。張騫帶著此一使命,於建元年間(西元前140~135),率領一百多人從長安出發,走上行程不明的旅途。途中為匈奴所捕,拘留十多年,並且娶了匈奴妻,生了孩子。但他仍然不忘使命,伺機逃走,西行十多日,抵達大宛國(在現在中亞的費加那盆地),大受歡迎。大宛國王告訴他大月氏的位置,並送他到北方的康居國。抵達大月氏時,大月氏因國土豐裕,生活安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