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2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短兵接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短小的武器搏鬥。比喻面對面的搏打、爭鬥。《三國志.卷一八.魏書.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也作「短兵相接」。
矢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和石頭,都是古時的武器。《左傳.襄公十年》:「五月庚寅,荀偃士自帥卒攻偪陽,親受矢石。」
隨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時制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解甲投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休戰、不再戰爭。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三國魏.鍾會〈蜀平上言〉:「群寇困逼,知命窮數盡,解甲投戈。」也作「解甲倒戈」。
城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為了誘出絞國人,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絞國人果然中計,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膽,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沒想到在回程時,中了楚軍的埋伏,打了大敗仗,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後來「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如《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兵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的實力,包括人員和武器裝備。《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論曰》:「朝議憚兵力之損,情存苟安。」《儒林外史》第一回:「若以兵力服人,浙人雖弱,恐亦義不受辱。」
戰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故事2 諸子百家3 關鍵字4 出處 故事商朝由於長期受到周邊的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日漸衰弱,在約西元前1025年被推翻。繼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政權─周朝。周朝成功地維持了幾個世紀的統一王國。他們不僅改良武器,裝備有鐵劍、弓箭和戰車,並且在北方邊境建築防禦工事,抵擋周邊遊牧民族的入侵。自西元前481年起,周朝統治的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局面─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稱王稱霸,戰爭持續不斷。在此時期,至聖先師孔子率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到處鼓吹中庸之道,希望各國君主能彼此克制行動,和平共處。孔子認為,君主不但需要維持君臣的和平...
深計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一介平民卻能使「成敗異變」,更足以突顯秦王治國的重大過失。另外,在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中亦見此語。其內容論及秦之衰敗時云:「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但因秦王暴虐無道,堵塞了忠諫之途,致使「三主之惑,終身不悟」,終於讓秦走上敗...
櫜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器的袋子。元.虞集〈湛湛行〉:「今年八月天子來,身屬櫜鞬月中立。」
空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我國國術為主體的技擊,不帶任何武器的徒手空拳武術。以手、足、拳、肘等身體部位,有效的制服對方。早年傳至琉球,稱為「唐手道」,西元一九二一年傳入日本,一九三六年改稱為「空手道」。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