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93.7531 ms
共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384~前322)希臘大哲學家和天文學家,主張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曾就學於柏拉圖,後歸雅典,聚徒講學,繼承蘇格柆底以來的希臘哲學,而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是首位系統陳述三段論法原理的人,奠定邏輯思維的基礎。著書甚多,以《辯論術》與《詩學》二書,對後世影響最大。也譯作「亞理斯多德」。
|
亞里斯多德的戲劇六要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同時也被稱作是悲劇六要素。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一書中,他為構成悲劇的六個要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及景觀給予定義並加以解釋,許多評論家甚至將他的定義延伸應用在所有的戲劇類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亞里斯多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早年曾至雅典入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學院。但亞里斯多德注意到經驗科學的問題,在其後日著作中,如修辭學、詩學、自然科學、心理學等,呈現出與柏拉圖思想的差別。如將屬於感覺或偶然方面之事物納於知識領域中,擴充了知識概念的內涵。在形上學中,將事物的顯現分為潛能(potentiality)與實態(actuality),後者指事物直接呈現的方式,前者是事物可能成為最終狀態的質料。為具體說明這些觀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四因說」,即:(1)形相因或形式因,指事物的本質;(2)質料因,指事物的要素;(3)動力因,即質料產生變化的來源;(4)目的...
|
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庸之道(Mesotes)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理論邏輯論證中,譯為「中間性」,但其哲學意義以譯「中道」或中庸之道較妥。
亞氏在〔尼各馬科哲學〕(Ethika Nikomokkeia)一書中指出:任何事情都有過度、不及和中間等三種情況,「過度」與「不及」常常會破壞道德品質,只有位於中間的「中道」能保存道德品質;而「德性」就是那種可以使人成為善良,並使人能夠出色運用其功能的一種品質,其本性就是「適得其中」。他說:「德性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正確。」 亞氏進而說:一切有識之士,都在避免過多和過少,而選取... |
亞里斯多德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二世紀及十三世紀,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哲學思想,經由阿拉伯學者的轉介而傳入歐洲;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225~1274)成為亞氏哲學重建與引入基督教哲學體系的偉大傳播人。亞氏學術思想成為中古後期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成為中古學者思考的主要模式,因此在過度崇拜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下,形成一切學術思想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為準的流弊。此種認識、態度與價值傾向,遂被稱之為亞里斯多德主義。
亞氏對於希臘人的生活經驗,極為讚賞。他注重理性,偏好中庸之道,強調一切事物要和諧;他相信實體的客觀性,承認客觀實在秩序的... |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倫理學〕為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著。〔倫理學〕有三種:(1)〔宜高邁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2)〔優德勉倫理學〕(Eudemian Ethics);(3)〔倫理學大綱〕(Magna Moralia)。三種倫理學中,第一種〔宜高邁倫理學〕,是為紀念其子早逝,而以其子之名命名,為最完整的著作;第二本〔優德勉倫理學〕因年久失落,只剩第一至第三卷及第七卷;第三本〔倫理學大綱〕,卷數最少,因此篇幅亦最少。現代學者所指的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係指〔宜高邁倫理學〕。
〔宜高邁倫理學〕是非常完整的〔倫理學〕,該... |
亞里斯多德之人的教育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之人的教育計畫,係亞里斯多德為培育幸福的公民而提出的教育計畫。亞氏被稱為希臘逍遙學派(Peripatetic)的哲學家,也是西洋哲學思想實在主義(Realism)的始祖。他從生物學與史學的研究而深入哲學研究的天地,持懷疑批判的治學精神,專從個別事實與實際經驗的蒐集,予以綜合組織,形成一般概念與知識分類,不但開創人類思想方法的先河,而且開拓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對西洋文化與教育的貢獻與影響,深遠博大。
亞氏的教育計畫,是依其人性觀及為人類美好生活作準備和為國家培養良好公民的教育目的而來。他認為人性中具有植物性(vegetative)、動物性(... |
亞里斯多德的形質假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的形質假設,是為了修正柏拉圖(plato)的理念世界(idea world)與物質世界(physical world)的假設而提出的一種主張。柏氏引用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 481~411 B.C.)的相對知識的知覺架構論而提出物質(現象)世界,引用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所說的真理存在於全體人類所追求的一個共同理想。這個理想具有永恆的與普遍的真理,柏氏把這個真理概念視為理念世界,在物質世界之上,具有永恆與絕對的真善美的「一」。物質世界多變且不完美,只是理念世界的抄本(copy),是「多」,與「一」無法融合。...
|
亞里斯多德式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定律是一種推理的定律。指的是在定言三段論(categorical syllogism)中,凡命題或陳述句肯定或否定某類事物的全體具有某些特質,可以推論到凡屬於該類事物中的單一事例亦具有或不具有該項特質。如「所有的人都會死,x是一個人,故x會死」即是合乎亞里斯多德式定律的推理。
|
亞里斯多德式實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式實驗是亞里斯多德所做的一項感覺實驗。實驗很簡單,把食指放在姆指頂端,拿一塊小石頭或某種圓形物夾在兩指尖的中間,會感覺到兩指間的是兩個物體,是因為兩個指尖都有感覺作用,各自感到一個物。但若先看見所夾的是一物時,便不會有兩個的感覺。此實驗也稱「亞里斯多德錯覺」(Aristotle's illusion),是一項相當早的一項感覺實驗,可見亞氏的科學研究精神。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