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亞里斯多德 - 教育百科
ˋ
ˇ
ˊ
yà lǐ sī duō d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à lǐ sī duō dé
解釋:
人名。(西元前384~前322)希臘大哲學家和天文學家,主張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曾就學於柏拉圖,後歸雅典,聚徒講學,繼承蘇格柆底以來的希臘哲學,而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是首位系統陳述三段論法原理的人,奠定邏輯思維的基礎。著書甚多,以《辯論術》與《詩學》二書,對後世影響最大。也譯作「亞理斯多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istotle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是著名的希臘哲學家與教育家。他是觀念主義哲學大家柏拉圖(Plato)的弟子,但是從哲學史的觀點來說,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完全接受他老師的哲學觀點。因為亞里斯多德並不是一位觀念論者,反而他是希臘唯實主義哲學思想的創始者。他跟他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他從具體的事物出發,作為他思考發展的始點。他強調的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事物。因此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路就和他的老師有了顯著的差異。亞里斯多德研究問題的途徑,偏向於實際的觀察及著重個人經驗的應用。這就是他為什麼沒有重視數學而強調自然科學、歷史、政治學的緣故。
  亞里斯多德認為教育的本質即發展,這是他強調個別實體的一種反映。視教育為發展,含有二層意義:其一,就社會觀點言之,教育是政治歷程的一部分,為了實現人是政治動物的論點,培養健全的公民,教育實施是責無旁貸的。其二,就個人觀點言之,教育是個體自我實現的歷程。自我的發展,依亞里斯多德的意見,先是個人身體方面的發展,其次是靈魂中的非理性成分的出現,再其次才是個人心智的發展。如果依照這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則第一階段應該是身體的教育,第二個階段是品德的教育,第三個階段則是心智的教育。教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實質上就是教育活動中必須強調三個基本的項目,即自然、習慣與心智。第一階段中,身體的發展必須依個人的自然體質謀求發展,注意身體活力的充實。第二階段中,心靈需要經由習慣的養成,來克制欲望的不當發作。第三階段中,心智的發展,集中在理性的發展方面。此外,亞里斯多德亦看重音樂的教育價值。他以為音樂提供多方面的價值:第一,音樂使兒童有著文化性的休閒,不會從事不當的作為。第二,音樂具有娛樂的功能,調劑人的心情。第三,音樂具有陶冶心靈的作用。不僅如此,亞里斯多德更體認到政治是最高的藝術,而教育為其中的一個環節。
  亞氏相信倘若人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成為有德性的個人,那麼組成國家的個人,因為皆具有德性,自然地國家也就會成為一個有德性的國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設立過萊西姆(Lyceum)學院,從事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的教學與研究。他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舉凡政治、倫理、教育、哲學、科學、邏輯等,均有他的著作;有關對教育方面的論說,則可從他的政治學中找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亞里斯多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