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習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 guàn
解釋:
  1. 逐漸適應。
    【例】她住在都市裡多年,早已習慣繁忙的生活步調。
  2. 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
    【例】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習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 guàn
解釋:
1.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續孽海花》第四三回:「狀元夫人既然打算在北京開碼頭,當然要曉得些北京的習慣。」
2.逐漸適應。如:「她已習慣都市裡繁忙的生活步調。」《三俠五義》第一一二回:「那一派的驕侈倨傲,同流合汙,已然習慣成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習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bit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習慣是一種明確的表現或行為特徵,在生活中特定的時間、場合、顯示出來,代表一個人,也可代表一個社會。分別來說,習慣有機械性的,如早起穿衣之類;有生理的,如醒後如廁;有個人而兼社會性的,如口頭語,面部表情、禮貌動作;有全屬社會性的,指一個社會中由風俗而建立的習慣。
  「習慣」與「本能」不同,習慣是後天養成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但也可因本能而發展出若干習慣,如飲食、睡眠,各人皆有其慣常應用的方式。習慣在心理學中是指學得的行為,指人對一種行為方式一再重複,活動逐漸熟練而順暢,這種方式確定以後,成為「理所當然」,不必經過思考,便自然的表現出來;倘若有些改變,就如同「違反意志」而行事一般,成為所謂之「不習慣」。所以習慣形成後,往往成為「喜好」而不自知。
  習慣在神經生理學中,有組織和固定的功能,從隨意的活動變成不隨意的活動,在生物中,認為是神經系統表現「向下生長」(downward growth)現象。
  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因為每天都要重複若干相同的行動,就是因為這些不可免的日常行動,在一致的方式下進行,才成為習慣。但習慣在本質上就有堅持性;一經成為定式,便很難改變,故而也可能成為阻礙人發展或適應的因素,使人面臨巨大轉變時,往往不能適應。
  哲學心理學和教育中,對習慣重視的問題有三:一是習慣的本質問題;二是美德與習慣的關係;三是習慣與理性(reason)的關係。
  根據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看法,習慣介於內在心理能力和外在行為之間。習慣一方面是經過改進的心理能力,可使人產生某些特定的行為,而成為宛如就屬於自己的一般;另一方面,習慣又比一般的心理能力更接近於實際的行動,所以對於應該養成何種習慣,值得注意。
  在美德的培養成上,亞里斯多德認為美德(moral virtue)在本質上是選擇的習慣(habit of choice),具有美德(如勇敢)的人會習慣性的在恰當時機表現出恰當行動,養成美德要經過練習。荀子也主張美德的養成是改善本能之後的一種習慣。
  有些理論家認為習慣的養成只有透過理性的運作,動物的習慣也是經過人類理性的訓練而成。
  依此在教育中,從幼兒期開始,有教育責任者便應該注意為兒童培養良好的習慣;否則不良的習慣養成後,便很難改正。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郝爾(C.L. Hull)認為所謂「習慣」是指因學習而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形成的聯結,可用sHR這一個符號來表示;它是一種中介變項。這裡,H代表習慣,s代表刺激痕跡,R代表行為反應所造成的行動。根據他的說法,要形成習慣必須要有「增強」(reinforcement)和「接近性」(contiguity)兩個條件,亦即刺激和反應同時出現才有聯結在一起的機會,但是刺激和反應相聯結之後,需立刻得到增強,方能形成習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習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動、名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慣勢】
對應華語: 習慣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習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p-ku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逐漸適應。
    例如:我已經習慣這款生活。Guá í-king si̍p-kuàn tsit khuán sing-ua̍h. (我已經習慣這種生活。)
  2. [名] 長時間養成,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
    例如:歹習慣 pháinn si̍p-kuàn(壞習慣)。
同義詞: 慣勢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習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慣勢手爪風俗習慣 相關客家語 慣勢習慣
相似詞 風俗、習氣、習性 相反詞 不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