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433 ms
共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崑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始於元代,最初是江蘇崑山一帶民間所流行的清唱腔調,故稱為「崑山腔」。明嘉靖年間,魏良輔以崑山腔為基礎,綜合我國各地方腔調,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鑼鼓等為樂器,旋律婉轉細緻,擅長抒情,有「水磨調」之稱,為集南北曲大成的時曲,是明代到清中葉以前我國主要的戲曲腔調。由於所唱的是曲牌,故稱為「崑曲」;因以江南蘇州崑山一帶的語言演出,故也稱為「崑劇」。
|
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曲調。如:「崑腔」、「秦腔」。
|
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崑崙:位於大陸地區西部的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的蔥嶺,沿新疆、西藏東延入青海境內,分成北中南三支,是大陸地區的第一大山脈。
|
國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流行於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的西皮、徽調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崑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唸、打並重,且融入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特風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於地區與藝術風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
崑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
梁辰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520~1580)字伯龍,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江蘇崑山人。明代戲曲家。創有以崑腔演唱的傳奇《浣紗記》,使崑曲大為流行。另有雜劇《紅線女》、《紅綃》,散曲集《江東白苧》等。
|
粵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說粵語地區的劇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崑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並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於雍正前後彙合形成粵劇。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劇碼取材自傳統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劇,涵容性極大,為粵劇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
水磨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由明朝魏良輔所改革後的崑腔。其腔調與唱法具有委婉細膩的特色。參見「崑腔」條。
|
婺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中國大陸浙江金華、麗水一帶的戲劇。因金華在元代以前稱為「婺州」,故稱為「婺劇」。主要聲腔包括崑腔、高腔、亂彈、徽戲、灘簧與時調六大類,各具特色。
|
徽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安徽、江蘇等省的地方戲曲。相傳係徽州腔和青陽腔於明末清初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崑腔的影響。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拔子和二黃。清初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皆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徽調」。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