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提名     
瀏覽人次:1050 收藏人次:0
在選舉活動中,遴選候選人,以供選民選擇,稱為「提名」。
任命與提名     
瀏覽人次:1015 收藏人次:0
  為公職或選舉遴選適當人選為候選人之過程,稱之為任命或提名
  1.公職任命:一般國家之元首多擁有不同程度的公職任命權,以英國內閣制、美國總統制、我國現況為例,說明如下。
  (1)英國內閣制:英王為英國之虛位元首,但仍具有形式上的任命權。
  任命首相:當大選過後,或首相死亡、辭職時,英王必須任命下院多數黨黨魁為新任首相。
  任命大臣:首相組閣時,即提出管部大臣及不管部大臣請英王任命,除少數例外,英王多是照案發表,否則首相辭職或拒絕組閣,勢必造成政治僵局。
  任命文官:文官經文官委員會考試合格後,由文官委員會及首相薦請英王任命,...
提名技術     
瀏覽人次:237 收藏人次:0
提名技術(nominating technique)提名技術特別適用於了解同儕之間的人群關係。這種方法原來是由莫瑞諾在社會計量中,為了探討團體結構而發展出來的。提名技術適用於一個團體成員,彼此之間都很熟悉,請每個人選出團體中的一個人或一些人,這個人或這些人是他喜歡與其接近或在一起工作者。提名技術可以找出...
提名測驗     
瀏覽人次:91 收藏人次:0
  提名測驗亦名猜人測驗,大約是在一九三○年時 ,由哈特舜(Hugh Hartshorne)和梅(M.A. May)等人所設計,是學生互評的一種方法。學生彼此間相處時間長,關係密切,了解深入,所以他們彼此間的品評,是一項客觀評量資料的來源。此法為設計一種情境,提出一些個人行為、性格的若干描述,令學生指出班上同學中與這些描述相吻合的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名,大致可了解學生平日與人相處和群性行為的成熟情形。教師可根據評量的目的來設計情境,唯學生對教師考查非常敏感,須特別注意技術問題;能免除學生打小報告或背後論人是非的壞習性,才是好的設計。
  猜人測驗的優點是簡便實月;信度和效度都很高。...
    
瀏覽人次:17896 收藏人次:2681244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如:「人名」、「山名」、「地名」、「植物名」、「樂器名」、「職官名」、「請問芳名」、「尊姓大名」。
聲譽。如:「名聲」、「名氣」、「美名」、「盛名之累」、「名不虛傳」。
出色的、大家都知道的。如:「名人」、「名醫」、「名言」、「名酒」、「風景名勝」。
指稱、形容。如:「莫名其妙」、「無以名之」。
量詞。A>用於計算人的單位。如:「學生十名,缺席一名。」B>用於計算排名的單位。:「全班第十名」。
名牌:A>標示名字的牌子。如:「記得把這幾個名牌發下去給學員佩戴。」B>有名的品牌。如:「這件衣服可是名牌?」
    
瀏覽人次:15545 收藏人次:4539230
5.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提意見」。
參加     
瀏覽人次:3565 收藏人次:1715893
參與、加入。[例]老師決定提名他去參加作文比賽。
成功高中     
瀏覽人次:3444 收藏人次:0
魁:台灣ESPN電視台主播李四端:新聞主播李遠(小野):作家吳若權:作家、主持人高山峰:主持人,曾獲提名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最佳單元劇男主角殷正洋:歌手,曾獲金曲獎第一、五、六屆最佳國語歌曲男演唱人獎。 大愛電視台主持人袁永興:廣播節目主持人曹啟泰:主持人張大春:作家,主持人尉天驄:作家、文學評論家。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所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中國論壇》等刊物主編。張照堂:初中及高中部校友。知名攝影家。代表作品:王船祭典、古厝,1999年國家文藝獎美術得主陳永善(陳映真):作家陳耕宇:管樂指揮,作曲家,...
同志     
瀏覽人次:1234 收藏人次:119590
2.稱同一個政黨的人。[例]這次選舉,希望各位同志都能全力支持黨內所提名的候選人。
林語堂     
瀏覽人次:1207 收藏人次:0
齡的林語堂編纂成一千八百頁的《當代漢英詞典》。1974年,他被推為國際筆會副會長,此前林語堂曾四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他因心臟病在香港去逝,終年八十二歲。林語堂腳踏中西文化,是我國最優秀的雙語作家之一。他為後人留下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譯作品,數百篇散文、小品,確立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 觀點林語堂曾說﹕「當我躺在泥土地上,接觸著泥土、草皮時,我的靈魂似乎鑽進了砂土,快樂地蠕動著。當一個人這麼陶醉時,他就跟在天堂一樣。」「神學家總是在注意拯救問題,而沒想到快樂問題,因之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